读罢库切的《耻》,让我对非洲的种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固执地认为黑色人种都是充当着“受害者”的角色,可是在《耻》这部小说里却讲述着生活在黑人土地上的白种人生活的噩梦。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受到压迫的种族开始反抗的那种巨大的力量,且不说反抗的方式是否合乎常理,但是一种全种族的反抗已然在南非这块大地上翩然起舞......
手头刚刚放下《野草在歌唱》这本书,心里对玛丽,对迪克,对摩西,似乎都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野草在歌唱》的创作以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为背景。20世纪30年代处于英国殖民者统治之下的南非南部草原发生了一起悲剧:一位土生土长的白人妇女玛丽被一名黑人男仆摩西杀害。作者围绕悲剧事件展开了小说的创作。处在那样的时代,处在那样的环境,他们个人对命运、对社会的抗争,都是无济于事的。他们在反抗中被迫无奈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逐渐走向了不同的悲剧结局。
这也是一部种族反抗的经典,因为种族的不同,因为各自观念的相异,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走向了悲剧的远方,逝去的生命,等待着被捕,无一不深深刺痛着读者的心灵。带着自己朦胧的感受,吮吸着各方的理解,我想“记录”下这本书文字背后的现实意义—— 对于女主人公玛丽,我不清楚自己对她怀着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同情中带有鄙视,怜悯中带有不屑。来自典型的“穷苦白人”家庭,从小玛丽就深受贫困之苦,并且看惯了父母间的争吵,母亲的抱怨。终于,她到了寄宿学校,随后又毕业留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她摆脱了自己一直想摆脱的生活,开始了独自一人无忧无虑的日子。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年华不再的玛丽偶然听到了别人对她的评论,从此她的生活不再平静了。从小就看到了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玛丽从来没有想过要结婚,可是世人的眼光和传统道德对妇女的要求,迫使她匆忙中嫁给了迪克,一个农场主。玛丽随迪克回到了农场,她又从新回到了那个她厌恶的地方,开始了她悲惨的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玛丽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传统道德对妇女的要求,在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在于个人无法冲破社会枷锁的无奈。从一个快活、独立、精明的女性到一个息斯底里、怨天尤人、意志颓废的妇女,玛丽并不是没有挣扎过。她抗争过,试图逃离那个农场,找回自己原来的生活。可是一切都变了。她变了,不再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而是一个已婚的乡下女人。社会给她的角色所限定了任务不是在城里工作,而是在农场中料理家务。她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看清现实的她想到了死,想到了另一次逃离,可是迪克却生病了。本质善良的玛丽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弃他而去的。然而一些决定一旦搁置下来,就永远不会有实施的一天了。玛丽最终还是没能离开。她在迪克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选择了听天由命,选择了含辛茹苦。最终,她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开始麻木不仁的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 直到有一天,摩西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死寂,在玛丽的生活中又点燃了另一种光芒,一种不被社会认同,一种终究会将他们带入毁灭的光芒。可是,早已麻木了的玛丽却看到了希望,对生活又充满了热情。虽然在一开始,她也极力抵制这种力量,她清楚的知道,在她所处的那个种族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她的做法将给她带来什么。可是,就像久处黑暗的人会沿着唯一的一丝光芒一直往前,不顾光明背后是深渊还是天堂一般,她最终放弃了抵抗,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呼唤,一直往前。
玛丽悲剧的结局是早已注定了的,从她答应嫁给迪克开始,从她重新回到农场开始,她的人生注定要以这样的悲剧收场。不过,至少在她在毁灭之前,还有摩西给予她关爱和照顾,虽然这种关爱明显不符合当时传统道德的要求。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爱,加速了玛丽的灭亡,同时,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让玛丽拥有了永久的解脱。
很喜欢书开头引用的T.S.艾略特《荒原》中的一句话:
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腐朽山洞里 ,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 ……
在社会体制和种族制度的腐朽山洞中,玛丽,以及同玛丽一般的千千万万妇女,他们的呐喊和抗争是那么的无力,最终以生命的终结成为了人们永恒的思考。 故事中玛丽的命运多舛,幼年时家庭的不幸,长大后婚姻的不幸,直到后来殒命在这个无情的社会里。而本作品的作者也如同玛丽一样,有着不幸的童年和婚姻,有时候就在想,是不是相同的遭遇,让那个莱辛对玛丽的内心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呢?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东北部的一个贫困家庭,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迫于生计她全家迁往非洲的津巴布韦,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又有说是12或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视力渐渐恢复,便开始工作赚钱养家,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1939年同Frank Charles Wisdom结婚,生下一儿John,一女Jean。1943年离婚,这段时间后来被莱辛描述为坐牢。2年后莱辛嫁给Gottfried Lessing生有一子Peter。1949年,莱辛离婚携带幼子Peter回英国寻找生机。当时她经南非开普敦搭乘客轮前往英国。此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的她,全部家当只剩背包中的一部反映非洲生活的小说草稿。她拿着这唯一的筹码去一些出版社碰运气,结果却到处碰壁。在半个月里,她几乎敲遍了整个伦敦所有出版社的大门。该书终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被一家出版社出版。 然而,这却使莱辛一举成名。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
她成为了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这一天,离她88岁生日还有11天,她是目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高龄者。颁奖公告这样说:她用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以及她那史诗般的女性经历......
《野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以及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玛丽一生的悲剧不仅在于她无法摆脱种族歧视和殖民者的心态,更在于妇女深陷无法独立、无法自主的困境:玛丽原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里获得经济独立和一定的自由,但迫于“世俗偏见”的压力嫁给她并不爱的迪克后,婚姻痛苦,她一度从农场逃回城市,但当时的社会并不能为已婚女人在家庭之外提供立足之地,因此,她只能再次回到农场,麻木地继续无希望的生活。译者对玛丽充满同情,指出“作为一个女人,尽管她身上带有鲜明的种族歧视的烙印,可在潜意识里,她还是渴望着安慰、爱抚和力量,因此她发展了和摩西的暧昧关系。玛丽被 看作种族主义的受害者,认为她“受过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内心也曾有过对黑人的同情,但无奈种族歧视的种子在她心里根深蒂固,这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译者还将玛丽与莱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自由女性”主题联系起来,指出玛丽“在精神上始终被动地接受环境和命运的摆布,她从未真正理解过自由的本质含义”,这也是造成玛丽悲剧的“不可否认的因素”。
总之,译者虽并未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小说,但指出了妇女的生存环境这一作品主题,深刻地认识了玛丽在种族歧视思想和传统妇女观念中所面临的困境。 《野草在歌唱》在手里是放下了,可是小说中那歌唱的野草的身影却一直浮现在自己的脑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