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柳永其实特别纠结。词为艳科,柳同学又格外俚俗,历来被很多文人诟病。《雨霖铃》这篇又是为红颜知己而作,美是美,难免有只为风花雪月显得小家子气之嫌。亦如晏殊嫌弃柳永时所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讲词,离不开讲词人。提到柳永,总免不了狎邪浪漫。交不够的红颜知己,浪不完的大好河山,道不尽的满腹牢骚。一曲《鹤冲天》让柳永在皇帝那里丢了前程,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也降低了他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同样是不得志,柳永远不如东坡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得坦荡、畅快!
可是课文能讲这些吗?能!而且是必须讲。可是只讲这些吗?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常说以文浸人,《雨霖铃》美不美?美!可我们的落脚点放在哪儿?是同红颜知己的切切真情,还是失意落魄的无奈离开?在我心里似乎都不太恰当,以文浸人,讲求的就是给予学生精神力量。我们是给学生艺足才高便可风流自负,还是教学生肆意鄙夷功名?但对于功名,柳永却恰恰是最不肯放弃的。写进生平,可以说柳永具有反叛精神,可放在现实中难免觉得此人虚伪矫情。
这不免就让我思考,柳永除了在长词慢调的贡献之外,作为一个文人,他文人的品格在哪儿?
有幸读到叶嘉莹老师的《唐宋词十七讲》,让我豁然开朗,叶老师在文中说道:温、韦、冯、李的相思离别词,常常是闺阁园亭之中的相思怀念。柳永不是从闺中女子的角度来写了,是从一个客子、男子的身份口吻来写相思离别词了。这就出现了高远的景物,而且结合了他的意志,结合了他的意志的追寻和落空。
《雨霖铃》何尝不是如此!细究这首词的离别,终究不是被迫离别,虽用唐、杨故事,却无生离死别之哀伤和无奈。且这次的离别是柳永的主动选择。在京城的政治失意让他试图去宦游公关,试图寻找其他入仕做官的途径。
所以,他的相思离别词里,写离别便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而不是“闺中少妇不知愁”古代文人写相思离别,喜欢用女子的口吻来写,女子的相思离别,多是对男子的埋怨,你为什么走了呢?如“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柳永的离开,是我不能只留恋于秦楼楚馆,我要谋求我的志业,而且我要去谋求一个生存的道路。所以《雨霖铃》里没有闺阁,没有女子的哀怨。他写千里,写楚天阔,他的景里面有杨柳岸的同时又晓风、有残月。同时也有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此去的未来,必有良辰好景,只是红颜知己啊,即便我发达了,也不会忘记你,毕竟知心的话,我只会对你说!
此词虽写相思离别,而离别却因意志追寻而起。在京城的不得志,不被人欣赏并没有压垮柳永,他继续昂扬地追寻。在无数次的落空之后,再无数人的奚落之后仍选择追寻。想离开吗?当然不想!舍不得这一城的繁华,更舍不得秦楼楚馆的吴侬软语。可是要不要走?还是要!再痛苦都要走!所以他的相思离别词能跳出闺阁写高远的景物,便是结合了他的意志。
正如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所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深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24352/3acb8e3b875cb67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