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父后七日》对亲人逝去的表达,没有将悲痛的情绪以排山倒海之势压来,反而是像翻开老旧的日记本,回忆时缠绕着几分淡淡的悲伤,几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悦。
电影最后片段,女儿的独白“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我不禁为之动容。尽管经历了沉重繁杂的葬礼七日,“我爸挂了”这一事实也常常被忘记,生活还在继续。可就是那半秒钟的念头,却让思念直接溃堤,原来有的人真的已经不在身边了。
对于亲情,我的感觉可用电影中的一句话“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重”来表达。我念初三时,市里的大医院给外公下了病危通知书,建议送回农村老家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日下午,是返校的日子,我坐在小巴车上途径外公家,突然瞥见外公家门口围着很多人,隐隐约约还有一抹白色。当时,家长都瞒着我外公的病情,我只知道外公生病,看见这场景心中隐约不安却也没多想。在我的潜意识里,外公还是那个喜欢在赶集日瞪着老自行车,来我家摊位帮忙的瘦瘦小老头儿,怎么可能离我而去呢?
结束一周五天的学习回到家中,爸妈都不在家。姑姑帮着来照顾我们,她告知我们:外公去世了...看到我们沉下去的脸,她选择了给我们冷静的空间。晚些时候,妈妈坐在客厅跟我们讲“外公太老了...”,此时我们已经被打了预防针,我安静地看着妈妈,眼眶貌似泛红的,语气倒是平静。尚且年幼的弟弟问:“妈,那你有哭吗?”,妈妈说她很坚强的。
直到两三年后,和舅妈她们聊天中才得知,妈妈哪是坚强,她是眼泪已经流干了,在住院的时候。我低下头憋着眼泪不被发现,听着她们描述外公去世前的场景,或许人在死前自身是有预知的,那天早上他开始拒绝吃药,进食得很少,让外婆把大家叫到跟前...我并没有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甚至在事后才知道死讯,无法释怀。
没有参加外公的葬礼,或许在看见那抹白色的周日,就是见他老人家的最后一面。至今,我仍无法开口问妈妈为什么当时瞒着我,不告诉我,我怕勾起她伤心的回忆,甚至会刻意地避开外公的话题。
其实,意识里依然觉得外公还健康地生活着,依然吃着他最喜欢的红烧罗汉肉,依然骑着老式单车叫我“丫头”...直到每次去外婆家,看到摆放在厨房的外公的照片,猛地才惊醒,是啊,外公现在变成了张照片,只能摆放着的。尽管过了6.7年,跟电影主人公阿梅一样,“我外公挂了”这一事实也常常被忘记,生活还是在继续。
记忆中,我从没亲身参加过葬礼,却也略知一二。我住在闽南的山村,可以算是福建的最南端,同样身为闽南人,电影中的奔丧礼仪和现实中见过的十分相似。哀乐一响,大大的“奠”字,成排的花圈挽联,泣不成声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氛围里,就算是路人的情绪也会被牵动。哪位家属穿何种丧服、何时拜、何时上香等等一切程序,都由丧礼主持人主持...有时候也会有些疑惑为何会有如此繁杂的程序,或许就是这样的忙碌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将心底的那份悲伤情绪被短暂的缓解或忽略,在悲伤空隙间可以开开“靠北”好累的玩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