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独出心裁 ——读淯水清清的《塔子山赏梅》

独出心裁 ——读淯水清清的《塔子山赏梅》

作者: 静谷清泉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09:2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跟着淯水清清到塔子山看梅花,看到了不一样的梅花。

一、不写花艳,只写暗香。

刚过立春不久, “枝桠上还是花苞串串,娇嫩可爱,远远望去,红的、紫的、绿的小点儿灿然若星,另有一番动人心扉的味道。”虽花还没盛开,但是“梅花作为报春的使者,早早就把春讯酝酿的扑面而来,空气中暗香浮动,激活人周身的细胞。”

花还没盛开,就已暗香扑鼻,这是何等风格的花啊!怪不得王安石也赞她“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也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唐朝黄蘖禅师也悟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者正是抓住了梅花的暗香,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

二、诗意花名,引起遐想。

塔子山有二千亩梅花,品种繁多:三轮玉蝶、虎丘晚粉、双碧垂枝、舞朱砂、南阳红、南阳紫玉、观音送子等100多个梅花优良品种。这么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作者看似无意,实则设置悬念,让读者遐想联翩,想想这些诗意的花名,该是何等好看的梅花啊!

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因为春早,“一株株树上的花蕾含苞待放,生机勃发,而枝头顶端那一朵或二三朵花不经意地绽放,更显绚丽娇媚,带给人说不出的惊喜。”又是出其不意地渲染只开一两朵,而且用了杨万里的“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和苏轼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佐证,是不是有出其制胜的效果!

四、剑出偏锋,出奇制胜。

作者不写三轮玉蝶,不写双碧垂枝,却写绿萼梅。那么作为绿萼梅,是“百花魁中此为魁”的珍品,“绿萼梅就象传说中九嶷山的萼绿华仙子,清奇俏丽,风神缥渺,让人为之倾倒。”但作者两次去都没能看到,不免心生遗憾。一奇一憾,不更令读者惋惜吗?

五、不描新枝,专画老树。

更奇的来了,作者不写满目锦霞的梅花,却独写遒劲的老树。人想,老树一定是干颓枝败,不堪入目。可是,没想到 “梅树越老观赏价值越高,民间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老树有着穿透岁月的古朴和苍桑,气质卓然,新条旧枝,疏密有致,那缀满的花蕾,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对比,叩击心灵。”。

六、独出心裁,以曲为美,

还有更奇的,作者接着写“以曲为美”的游龙梅,“有几株梅很独特,树冠散曲自然,枝条弯弯曲曲,白色的花蕾,香味浓郁,这大概就是负有盛名的游龙梅了。赏梅既要观花,又要观枝、观形,游龙梅正应了梅“以曲为美”的格调,花姿、枝态都极有神韵,让人过目难忘。”

结尾自然而然的是“塔子山的梅是可以多次赏、反复赏、年年赏的,每一次品赏必定会有不一样感慨和不一样的收获。”

全文似乎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实则是独出心裁,精妙构思,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形散神不散的艺术效果。

读这样的美文,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管中窥豹之思,大智若愚之想……总会让读者想去塔山一睹别具一格的梅花芳容。

相关文章

  • 2018-09-30

    淯水夕照

  • 山海经之箕尾之山、东海、汸水、淯、白玉

    读山海经解上古之迷七百零五:箕尾之山、东海、汸水、淯、白玉 作者:大禹昆仑 日期:2019年7月2日 南山经南次首...

  • 淯水吟

    《淯水吟》是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毛阿敏演唱。该歌曲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出现集数为第11、12集...

  • 淯水吟

    时隔数年,又听到《淯水吟》,感受又和多年前不同。什么是知遇之恩?什么又是天下扰攘?萍水相逢,又再天涯相忘,又...

  • 清清的水     青青的山

    我站在松月湖的圆月台上,放眼四周,满眼都是绿色:苍翠的松柏、低垂的翠柳、葱翠的栗树……连眼前的湖水也如玉石...

  • 赠简友:《草青青水清清》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清清酒水 止儿徐子独饮 草青青 那是蓝天美景 水清清那是美人似睡 草青青水清清 美如画中的风景

  • 烧退了

    烧 忽然退了 山还是那座山 水还是那弯水 山影水迹在我的目光里 清清晰晰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

  • 南山经

    箕尾山 过了青丘山东走三百五十里就是箕尾山,此山尾部踞于东海,山中多沙石。山上流出的河叫汸水,南流入淯,水里白玉甚多。

  • 山水相依

    我看山也看水。山巍然屹立,水曲折向前,山与水相依相傍,似娇妻依偎在壮汉丈夫身旁。 我读山也读水。读...

  • 水清清

    每年夏天回老家,不能少的一件事便是转水库。转水库又不能少的一件事,便是拍风景。 这不,今天又开始了。 你说这风景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出心裁 ——读淯水清清的《塔子山赏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x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