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襄铃儿
周六下午三四点的样子,带着送修的手机乘坐地铁……路上,或许正因为手机坏了,无法做“低头党”,因此眼睛和耳朵对周围的人事物,竟异常灵敏。无所事事地扫视着周围,某一站进来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相互似是认识的样子,估计是要一起去上兴趣班的…
图片来自网络坐在我附近的,有两个三四岁左右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妈妈,从上车开始就在讨论着什么,十分开心的样子。为了方便后面的叙事,姑且叫这两个孩子为A和B。车在半途的时候,听到了以下一段话……
孩子B的妈妈问孩子A:“小A,你去过哪些地方玩呀?”
孩子A思索了一会回答:“我去过香港,我还去过北京……”
没等孩子A想完,A妈妈便立即接上:“你还去过三亚,还去过日本呀!”
说完孩子A立刻重重点头,并且重复了一遍……
孩子B的妈妈还没等孩子A说完,同样立即对孩子B说道:“宝宝,我们也去过这些地方,是不是呀?我们还去过韩国,还去过泰国……”
“我们还准备去纽约呢!”孩子B也不甘示弱地回了一句。
这时候,发现A妈妈和孩子A已经沉默,本以为场面十分尴尬和难堪,却不料在四位主人翁脸上看不出一丝异样。心想,这种情况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吧,因此大家才会如此淡定,才会如此习以为常……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在这段对话中闻到某些人可能已经麻木了的攀比炫耀味儿。是的,我闻到了。可能正是因为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家长,乃至路人,都没发觉,他们无意中把攀比和炫耀这种让人厌恶的坏习惯“潜”给了孩子…何曾想到,那双每时每刻都在盯着你看,随时学习你模仿你的眼睛,也把你这副姿态看进心里,并且分分钟“学以致用”,多么可怕的“教育”。但如果,对话变成以下这样,不知道会不会更和谐一些?
孩子B的妈妈问孩子A:“小A,你去过哪些地方呀?”
孩子A:“我去过香港,我去过北京……”
耐心地等孩子A说完,A妈妈微笑接上:“你还去过三亚和日本,妈妈帮你想到了呢~”
说完孩子A嘻嘻一笑,点了点头……
孩子B的妈妈等大家说完后,对孩子B说道:“宝宝你看,小A去过好多地方呢!有些地方我们没有去过,不如请小A给我们介绍介绍,好不好?”……
对话至此,我们知道肯定还没有说完,但也不会被生硬地停顿下来。而且,我们能想象到一个十分和谐友善的问答画面。很想问问大家,所谓童年那些说不完的话题,难道不应该是这种有爱的场景么?
且说回第一种对话,其实是家长以自己为中心展开的,只不过借助了孩子开始话题,这对孩子来说,非但没有获得良好的沟通,而且还加剧了攀比炫耀心理的滋生,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确的行为,说话就应该“这么说”。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变成一个“说话占尽便宜”的人,会有好的人缘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又有多大帮助?
相比之下,第二种对话,可能更符合孩子的天性,舞台是孩子的,家长只做友善的牵引线罢了。这种场景,不但可以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减少攀比炫耀心理,还能让孩子知道,耐心去聆听,或许比大声说收获更大。这其中的收获,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我相信,友谊一定在这里边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