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构?
“重构”一词想必你已经听腻了,就是整理代码呗,不不不,重构旨在不改变调用者行为的前提下,对内部逻辑进行调整优化,提高其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它是一门艺术,是程序员至高无上的荣耀……
何时重构?怎么重构?
经常听到周边的人抱怨没有时间重构,重构并不是单独抽出时间集中处理的,而是当你想要做某个功能时,随手把需要重构的地方安排了。
逻辑重复
重复代码是最核心常见的预警信息,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的重复逻辑,就应该考虑将其合并。比如同一类或不同类中的函数存在相同逻辑的部分,就应该把相同部分抽象为独立函数或类。
长函数
应该有很多同学经手过别人数百行甚至上千行的代码,让人质疑人生。为方便理解,最好的方式是把长函数分解为若干小函数,搭配上易理解的函数名,便可以像自然语言一样理解代码。
参数过多
有一种习惯非常不好,就是把所有要用到的变量当做函数的参数,这样会加剧代码的理解难度,拓展极其困难,当需要更多数据时,不得不修改所有函数的参数,牵一发动全身。如果把对象作为参数,需要用到的数据都放进对象里,就可以有效解决参数过长的问题。
函数出轨
你要是发现一个函数频繁的调用某一个类,它很可能给你戴了绿帽子,不如忍痛割爱,放其自由吧,把函数归并到它喜欢的类,也许他们在一起生活更为合适,你一定会找到一个适合的人。
变化扩散
如果新加入一个业务类型(例如支付渠道、数据库类型等)时,需要改动很多地方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还有改进的空间,可以将引起变化的原因抽出来做为配置,并将变化的函数放置到一个类中,这样不仅可以做到修改一处就应对变化,还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哪些函数会受到影响。
工具小助手
一款语言包含很多基本类型与内置函数,但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比如金额单位转换、时间数组格式转换、UUID生成等简单又容易忽略的小功能,如果这些功能出现的频率很高,规则改变会带来一连串的修改,这时可以考虑将这些小功能抽象为工具函数,并将这些函数组合为工具类。
意淫的功能
有些逻辑以为将来会有一些变化,于是安插了很多钩子函数应对非必要的特殊情况,这样往往提高了系统复杂性和理解成本,如果安插的钩子都能被用到且有价值,那么就使用,否则还是不要放在代码里阻碍视线了。
switch过多
假如现在要做一个支持微信、支付宝、招行等渠道的支付平台,需要对接不同渠道,因为不同渠道对接方式不同,就需要用switch来根据类型选择对应渠道的对接方式,但是很多地方都可能用到这个switch,一旦新渠道加入就要满世界的找哪里用到了switch。
可以将switch语句移植为独立的函数,将这些函数组成基类,case语句调用子类对应的函数,具体实现让子类去完成,这样支付渠道的增加和变更只需要修改一个类即可。
多余的类
创建的每一个类,对于其他人来讲都是有理解成本的,如果曾经为某个变化所添加的类,在实际场景中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就把这个类去掉吧,我们需要真正有价值、理解成本低的系统。
让人犯晕的变量
一个类会设置一些为特殊情况设置的变量,这些变量不一定都会被使用,经手你代码的人还要猜测当时设置这些变量的目的,非常让人头大,不如把这些变量和相关函数单独放在一个类中,屏蔽具体细节,需要的功能通过函数来表达,会使功能扩展更高效。
幽灵类
项目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幽灵类”,这些类没有做什么实际工作,只是负责调用其它的类,不如把这个“中间人”去掉,让实际要调用的那个类与调用者发生关系。
雷同的类
如果两个类,其中某几个函数作用相同,名称不同,那就可以通过修改名称或移植函数的方式将两个相似的类保持一致,然后把两个类抽象出基类,以便扩展。
过多的注释
注释多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重构的领路人,当你感觉需要为某段代码写上注释时,这意味着你认为这段代码不容易被他人理解,也侧面证明了这就是重构发出的预警信号,所以当想要写注释时,就先重构,争取让注释都变得多余。
如果你喜欢本文,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关爱程序员社区”(icoder_club),干货更不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