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画作《红岩 》

画作《红岩 》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4-08-27 12:58 被阅读0次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一行人到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当时钱松喦画了很多速写,回去以后便开始着手创作《红岩》。

经过两年多,数十次的修改,最终于1962年完成了这幅经典之作:《红岩》。

它也是钱松喦“红”色主题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作。

红岩

画面以大面积的红色岩石来象征革命的崇高。

画家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岩石的结构,用深浅不同的红色来表现空间关系。

如此大面积的使用红色,而且没有加入墨色,很容易让画面显得很平面,很闷。

画家将岩石的上方,左下角、右下角都进行了留白处理,就有了空气感。

岩石间的石阶路和芭蕉树也没有进行颜色处理,不仅透气而且突出了红色。

再看,石阶山路指引着观者的视线向上,直到“红岩革命纪念馆”。

这条石阶路并不是通常山水画中的曲线线条,而是硬朗的折角,很能体现刚强的革命精神。

而芭蕉树被分成两组,一近一远,增加了纵深感,又相互呼应。

同时,也让石阶路不那么单调。

试想一下,没有这些芭蕉树,石阶路会显得多么突兀。

向上看,高大的古柏树下,红岩革命纪念馆成为画面核心。

画家用红色屋顶突出纪念馆。

古柏树掩映下,同样红顶的侧屋,与纪念馆一主一次,相互呼应。

纪念馆的后方,是虚化处理的树木和远山,使得视野开阔,增加了空间感。

这幅画作创作完成后,在江苏省美术馆进行了展出,并发表在《美术》杂志1963年第1期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另外,我们再看几幅钱松喦的《红岩》画作。

红岩

这幅《红岩》是较为写实的画作,满山坡的芭蕉、蜿蜒而上的石阶、红岩革命纪念馆、馆侧的两棵高大树木,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

红岩

这幅《红岩》图,坡脚处两棵大黄桷树占据了画面的下半部分,与红岩纪念馆有了高与低,近与远的空间距离。

但画家对这幅画并没有特别满意,他觉得黄桷树所占比例太大,显得纪念馆不够突出。

红岩

这是画家在1965年创作的作品。

画面下方,两棵树木从左右两侧斜入画面,遮掩了部分红色岩石,减弱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与纪念馆侧面的树木相互呼应,使得空间感更强。

而画面上方的留白增大,增加了天空的深邃与空灵。

对比之下,1962年的《红岩》笔墨构图更加大胆,情绪更加饱满,视觉冲击力也更强。

相关文章

  • 坚定信念 永不屈服

    文/意曼 坚定信念,永不屈服 —— 读《红岩》有感 “红岩上红梅...

  • 红岩

    《红岩》是我第一本“读进去”的书,记不得是几岁看的,反正在童年。现在还能想起,那泛黄的书页,那被精心保养却还是抵不...

  • 红岩

    这本书是杨老师推荐我们的,主要写了抗战时期,莆志高,余新江,孙明霞等同志,艰难的战争中舍己为人,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 《红岩》

    《 红岩》,一本革命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广斌还有杨益言让我来介绍一下他们吧!(介绍作者)-我来前说罗广斌...

  • 红岩

    在2017年的十月份在我们东二开心一班的全班同学一起阅读了《红岩》这本小说,我们怀着对革命的崇高敬意阅读了它,它...

  • 红岩

    在红岩里我摘抄了一些有趣的啦啦词,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三月里,桃花开, 政府哪有这样歪? 学生要吃饭,他说...

  • 《红岩》

    本文参加#读经典好书写读书感悟#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

  • 红岩

    20151024 8:30 (R) 对我来说又一个考试日,还是习惯和你分享我的一切,为什么不呢? 考场人很多呀,可...

  • 红岩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

  • 红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画作《红岩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yw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