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一行人到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当时钱松喦画了很多速写,回去以后便开始着手创作《红岩》。
经过两年多,数十次的修改,最终于1962年完成了这幅经典之作:《红岩》。
它也是钱松喦“红”色主题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作。
红岩画面以大面积的红色岩石来象征革命的崇高。
画家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岩石的结构,用深浅不同的红色来表现空间关系。
如此大面积的使用红色,而且没有加入墨色,很容易让画面显得很平面,很闷。
画家将岩石的上方,左下角、右下角都进行了留白处理,就有了空气感。
岩石间的石阶路和芭蕉树也没有进行颜色处理,不仅透气而且突出了红色。
再看,石阶山路指引着观者的视线向上,直到“红岩革命纪念馆”。
这条石阶路并不是通常山水画中的曲线线条,而是硬朗的折角,很能体现刚强的革命精神。
而芭蕉树被分成两组,一近一远,增加了纵深感,又相互呼应。
同时,也让石阶路不那么单调。
试想一下,没有这些芭蕉树,石阶路会显得多么突兀。
向上看,高大的古柏树下,红岩革命纪念馆成为画面核心。
画家用红色屋顶突出纪念馆。
古柏树掩映下,同样红顶的侧屋,与纪念馆一主一次,相互呼应。
纪念馆的后方,是虚化处理的树木和远山,使得视野开阔,增加了空间感。
这幅画作创作完成后,在江苏省美术馆进行了展出,并发表在《美术》杂志1963年第1期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另外,我们再看几幅钱松喦的《红岩》画作。
红岩这幅《红岩》是较为写实的画作,满山坡的芭蕉、蜿蜒而上的石阶、红岩革命纪念馆、馆侧的两棵高大树木,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
红岩这幅《红岩》图,坡脚处两棵大黄桷树占据了画面的下半部分,与红岩纪念馆有了高与低,近与远的空间距离。
但画家对这幅画并没有特别满意,他觉得黄桷树所占比例太大,显得纪念馆不够突出。
红岩这是画家在1965年创作的作品。
画面下方,两棵树木从左右两侧斜入画面,遮掩了部分红色岩石,减弱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与纪念馆侧面的树木相互呼应,使得空间感更强。
而画面上方的留白增大,增加了天空的深邃与空灵。
对比之下,1962年的《红岩》笔墨构图更加大胆,情绪更加饱满,视觉冲击力也更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