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
1458
从曹家大院“多寿院”出来,心里依然对隔壁儿童房“多子院”门口那栋没有门的墙壁有了兴趣,苦思不得其解,那堵墙本来没有门,为什么要留一个门的形状呢?女导游讲解的口音有点快,可能是下雨了,感觉她讲得就有了断断续续的意味。她好像变戏法似的从角落里变出来一把黑色的雨伞,让我撑,我连忙摆手,就对站在甬道上看雨的导游说我再回去看一看,导游说你们再随意转转吧!她转身回到甬道旁边一个屋子里,屋子外边是一排石柱,石柱上面是一个圆孔。导游刚才告诉我,这一排石柱是拴马桩,导游进去的那间屋子是门房,旁边是一个侧门,是主人接待一般来人时通行的,而尊贵的客人要来的话,就走中间这条甬道。
我从拴马桩旁边过去,走到侧门看了看,沉重的木头门关得严丝合缝的,外面什么都看不到。回到“多子院”,特滴站在那堵墙前面,看那扇门,门框上雕刻着精细的文字,历经上百年依然清晰如昨。虽然有的字不认识,但是我能理解,这些文字上告诫我们出门一定要走正道。“不能走歪门邪道!”“多子院”是一个长方形结构,院子两边是厢房,厢房里有书柜,让这些孩子们早早滴就读书的地方。
1459
多子房后面,有一栋小楼,据说是女孩子的“绣楼”,楼比两边的建筑都矮了一截,还向里边收了一点,露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了,古时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了一定年龄,就上了楼 ,从此一直到结婚为止,便不下楼。我大致在楼上看了看,里面放着古时候的圆桌,看上去颇有沧桑的岁月。
踏着细细的雨丝,越过“多寿院”深褐色的门槛,我一个人慢慢滴走着,漫无目的滴走着,全然没有刚才导游带着我们的那份应付般的敷衍,我摸了摸门口的石狮子,回味着导游说的那句话“摸摸狮子头,一辈无忧愁!”但愿如此吧!又看了大院里的镇院之宝后,那个巨大的檀木屏风被一块玻璃罩着,这块榫卯结构的大屏风原本是孔祥熙送给蒋介石的,蒋介石跑回台湾的时候,因为屏风太大了,不好带走就留了下来,后来被曹家人辗转收购了。
1460
从曹家大院出来,车已经停在了门口,门口的一处洼地里已经积了水。同事就笑我买了一张票参观了两次。门口小卖部的男子坐在雨棚下,正在喝普洱茶,他非常健谈,用河南话和我们说“欢迎你们再来曹家大院!”我听了,比我的河南话还正宗。
上了高速,坐在车里感觉随着山势在下降,耳朵里就嗡嗡响,看了看窗户外面,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树,道路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过了一个隧道又一个隧道,准备看会书,隧道里的光又特别的暗淡,只好断了看书的念头,终于,看见隧道里“河南界”那块牌子,快到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