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小慢可主题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高僧的境界
一个男人在街上正常地行走,突然平地摔了一跤,崴了脚。
回到家中,老婆问男人:“是不是看手机没有看路,摔了吧?”他老实回答:“没有看手机。”老婆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医院里,医生问男人:“是不是让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诚恳回答:“没有。”医生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单位里,男人要求请几天假,领导问:“脚为什么会摔伤?”男人撒谎道:“我走路看手机,脚不小心撞到石头。”领导满意地点点头,给了男人三天带薪假期。
后来,男人遇见了一个高僧,说起这件事,高僧很肯定地告诉他:“你的脚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是你记错了。”
男人不懂,高僧为什么会这样说?
看了上面的心理微小说,感觉它真的就是现在大部分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为了达到目地或现状被迫失去自我而选择迎合。
就像上文说的这个男人,明明只是平地上摔了一跤而崴了脚。老婆认为他是在看手机,医生又武断地认为是被什么东西绊倒了。虽然男人两次都诚恳地回答“没有”,但却收到了相同的怀疑眼神。
男人开始疑惑,为什么真话已经不被相信了。也许大家对真话已经不在意了,真正在意的是心中早已臆断的结论或判断。所以男人选择了放弃自我,用迎合来代替真实。他对领导说自己走路看手机,脚不小心撞到石头,结果却意外地收到了领导的“肯定”。领导满意地点点头,给了男人三天带薪假期。
男人不解,为什么现在“虚假”成为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常态,而“真实”却反过来成为了人们认为的“虚假”。他有点迷茫,他好像走到了一个“丁”字路口,左边是真实,但又不是真实,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那是一条错误的路,会把他带入迷雾。而右边是虚假,但又不是虚假,因为所有人都为他指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会把他引向成功,引向辉煌。
写到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句传世金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许“虚假”亦是我们人类所独具的本性之一。自古君王都愿意听阿谀奉承的谄媚,直言进谏的忠臣往往都遭到冷遇或烹杀。
我们再来看看当今,人们在各种社交和工作往来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我牺牲”的从众心理。比如说领导的发言明明空洞无味,可是所有人都会给出热烈的掌声;比如说同事今天穿了一套夸张的“红配绿”,你会“毫不违心”地夸赞搭配得如此拉风,简直就是时尚本尚啊!比如说和朋友去看画展,对于那些让人无法参透“玄机”的抽象画,你会故作欣赏地点点头,并“心领神会”地说真是一幅好画。
有些事,一遍遍的迎合,一次次地“违心”,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别人眼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了。
我们再来谈谈上文微小说里的“高僧”吧。高僧很肯定地告诉男人,他的脚的确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而男人这回真的不懂了,高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心中的“高僧”应该是我们最最信赖的人,是聊得来的朋友,也可以是尊敬的老师,是崇拜的偶像,也可以是枕边患难与共的爱人。他们对自己坚持的真理做了最后的一次否定,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我们就调转了信念,不再坚持,也放弃了执着,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你参透高僧的境界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