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的2020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见识了数量更多,种类名目也更多的培训,有专家教授,也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确实自身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独有的思考,认识和理解,因而可以带来全新的认知,今天翻看自己听讲座所做笔记,细细品味,感悟到了某种操作的可取,也嗅出了自己的差距。但疑问也随之丛生,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讲座,仍然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存有大量悬而未解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理论实践方法我们从未见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呢?突然想到一个教育规律,人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螺旋式发展的,我们听讲座又何尝不像学生听课呢?很多老师总是抱怨:“这个我讲过了,学生怎么还不会。这个刚刚讲过,学生居然不知道?”无论一节课我们提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得到多少专家同行的赞誉,那个内容倘若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那学生必然不能全盘录取脑中,不然,那不是人脑,是硬盘。学生大多是感受了一个氛围,有个浅层的印象,稍好点,记住了支架或者几个特别重要的点,因此,我们需要第二第三个课时进行复习,巩固,反正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方法不断加深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当有一天这些东西化作学生的一部分,考试才会有高分,气质也会有改变。类似那句励志红句“你的气质藏在你读过的书里”。
老师培训之后若想发生深刻的转变,单单一次两次讲座是根本不能完成的。也许内容丰富,讲解生动,甚至老师掌声不断,从心底佩服,都很难逃脱出了会议室的门,一切照常,专家还是专家,我们还是普通得我们的命运。现在很多领导都在鼓吹“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福利总得让人自己觉得能改善生活的,如果因为培训,浪费了时间精力却无所收获,这种言论断然有某种企图。怎么最大限度发挥培训作用呢?首先,老老实实的安排充分的时间,不能见缝插针的挤占教师休息时间,让老师从情感上接纳。其次,事先调研老师真正的需要,确定针对性的专家,再次,选择合适的实践形式,例如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研,并落实到教学中,发现问题,专家要能持续跟踪,可以随时为老师实践中困惑解答帮助。如此,认知实践再认知中,专家的理论有可能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
反观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这个方向的操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