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认知误区 认知客体化
字 数:3020字,建议阅读:7分钟
拉低智商的三个原因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三体》刘慈欣
1.过度自信
80%的人认为自己的颜值超过平均水平,80%的驾驶员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艺超过平均水平。越聪明的人越是容易陷入过度自信。比如股市,按理说只有最蠢的人才会“高买低卖”,但总有一批“聪明人”认为在特定时刻,自己做的决策是对的。多年以后,人间开始流传股市只有一成散户盈利的故事,也就实证了这些聪明人里绝大多数一直在“高买低卖”。根源,都在于过度自信,以及接下来的两点。
2.过度反应
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理性的、审慎思考的人,尤其是当你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丛林中遇到狮子,我们那个擅长凡事深思熟虑的祖先,还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反应的时候,恐怕已经成为了狮子的午餐,而他那不假思索、迅速逃命的表哥,却得以幸存了。
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我们都是那个表哥的后代。
你可以说自然选择“蛮不讲理”:把那个没心没肺、一惊一乍、遇事不过脑子的表哥留下来;把那个深思熟虑的祖先淘汰掉。
每一次的过度反应,我们都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不过是一个被大自然操纵的一个傀儡。与此同时,我们现代人还几乎无法逃避地陷入了一个陷阱——知识错觉,互联网时代你以为知道很多,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详情可见读书笔记系列解读的《知识的错觉》)。
3.短视以及损失厌恶
同样的一个东西,得到和失去给人的主观体验是不一样的,失去的痛感两倍于得到的快感。所以,我们总是会为了规避损失而做出有辱智商的事情。
对于以上,最好的破解方法是像瑞·达里奥的《原则》讲那样:做到大脑极度的开放;知道别人那里一定有更好的答案;世界有无限的可能。具体而言就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积极向比自己更强的人请教;服从现实接受现实拥抱现实。
眼高手低新解
所谓的眼高手低,简单说就是,要求高,干不了。对于那些所谓高手来说,就是他的高智商想出的高招无处落地。
其实,要落地并不难,只需要一些很简单的手段。比如,棋盘,有了棋盘下期就很容易了,只有绝顶高手才能不依赖棋盘下盲棋;又如篮球框的网,有了篮网就能很简单地判定球是“进了”还是“根本没进”;再如清单,你可能觉得“列清单”是一件很低端的事情,但就那么管用(详情可见读书笔记系列解读的《清单革命》)。
正如尼尔斯波尔所说,一个深刻的道理的背后是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眼高手低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不仅指要求高干不了,还指只要用好那些貌似低端的聪明人不屑一顾的笨办法,高要求就能落地。比如,曾国藩打仗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阿甘只知道“running”……
本质上看,这种笨办法,是一种客体化、客观化的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实时检测、调整我们的行为,知道我们走到哪儿了,做了和没做到什么——借助一个并不比我们更聪明,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工具,让我们更聪明。
离开这种貌似笨办法的客体化工具,就像妄想揪着自己的头发提上天。
认知的进化等于工具的进化
按照《思维简史》的观点,人类思维的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思维工具进化的历史。
比如“0”这个符号,现在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它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没有“0”,就没有现代数学,也没有现代自然科学。同样,“等号”“九九乘法表”这些工具都很重要。
用图表这种工具,就可以提升思考能力,例如管理学课上的四象限图:能力-愿望、积极性-独立批判性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对事物更好分类,把握事物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关系,克服大脑的线形思考的缺点,以及有限的短期记忆能力。甘特图,流程图,工程上的时标网络图、横道图等都是很好的工具。
认知进化=工具进化。因为认知是虚的抽象的,需要工具这个实在的具体的载体,来获得反馈,进而检验、校正和提升。所以,即使好像认知到了什么东西,但工具跟不上这个认知是无法证伪和传递共享的,只有工具使这个新认知客体化,我们才知道讲的是什么。
怎样迅速让一个女孩不要哭了
当一个女孩子要哭的时候,在她对面摆一面镜子,或者把她带到镜子前,她就哭不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她作为一个主体,借助于镜子,就出现了一个客体。当主体观察客体的时候,主体的主观感知、认知情绪立即会发生变化,你终止了一个旧游戏,思维一下子发生了改变。
“客观化”在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重要到必不可少。我们初中做几何难题的时候,要做出一条辅助线往往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当一条辅助线做出来,那些无所进展的思路,好像一下子可以往前推进,直到把这道题做出来。
这个过程包含着一个认知真理:由我们主观派生出来的某种客观的东西,虽然出自于我们,但它的作用往往大于我们,给我们的思路提供了一个支点——光有杠杆,没有支点,是撬不动任何东西的,这就是“客观化”的力量。
不管是一个棋盘,还是列一个清单,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化的对象:我们跟这个对象产生互动,就开始了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就陷在这里,既不能展开一个新的历程,也不能终止一个过去的历程。
绝招来了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我关怀”,即发现自己情绪不对的时候想像另一个我甚至另一个人,以一种关怀的眼神打量被情绪裹挟的自己,就能够缓解多种情绪不适。遇到难题时,我们常常讲要抽身出去,从另一个维度看问题,往往能获得一些洞见。上面这些例子,都是从单向度切换到了双向度,都是客体化的运用。
如果你喜欢给人讲一些新知识,那你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个道理你起初并不太清楚,是你对他讲的过程中,逐步搞清楚的。
钱钟书先生说,“‘讲学’,某某人出去讲学,其实是‘学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讲学,仅仅是把你所知道的东西单向发布出来,讲的时候,你的思维变成语言,这个客观化的东西,变成你思维的一个支点、一个对话伙伴了,让说的人成为自身的听者,说着说着,你进入了状态,就开始了一个游戏——认知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认知是一个结果,你是认知的爸爸,但光有爸爸是没有认知的,还需要一个认知的妈妈,这两个对象之间的互动产生一个增量——“认知”这个孩子出现了。如果不产生互动,爸爸和妈妈都是存量。
英国科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把你的思想写出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争辩、商议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如果你不把它写出来,你只是想,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棋盘,你没办法下棋。你担心犯错误,所以你就不敢写。但是你不写,你就根本不知道你的错误在哪儿,甚至你自己觉得很高明的想法,一旦写出来的时候,自己就立即变成自己的一个评判者,它实时在对你的思想进行检测,进行批判。
要提升认知,最重要的不是把我们的认知告诉别人,而是要把我们的认知告诉自己——我们把我们的认知告诉自己的过程,就是认知客观化的过程。
著名的费曼技巧也是同样的道理:
1.Choose Your Concept. 2.Pretend You Are Teaching the Idea to a New Student. 3.If You Get Stuck, Go Back to the Book. 4.Simplify and Create Analogies.
假装自己在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述一个观念,发现卡壳就回到书本,不断迭代,直至彻底搞懂。
在《零秒思考》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方法也值得一试,分四步:
1.一张A4纸横放,左上角写标题。2.写4—6行,每行大概15—20个字,结束后在右下角写日期。3.不要在意逻辑、语法、字体,1分钟内完成。4.每天用15—20分钟,坚持写够10页。
这种做法不仅能理清你的思绪,实时检测和评估你的过程,还能使焦虑情绪得到释放。
要说提升认知有什么难的呢?你甚至不用理解认知客体化这种词汇,只需要用一些老办法、笨办法,写下来、讲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