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热点事件的评点不同人会有很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聊起可能会意见相左而起争执。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而是交流过程中有所获,或反思自己,或认知社会,或了解他人。随便浅议,勿怪)
1.单纯围观
滴滴事件第一次空姐遇难关闭顺风车,我以为全国爆发的新闻让即将上市的企业高度重视,填好有机可趁的漏洞。万不能理解为何又出命案?
2.原来企业文化影响深远
“100天两起血案!你把滴滴当工具,滴滴式社交却让你变成了猎物”
郑州21岁空姐,乐清20岁小姑娘。在空姐遇难时我以为离我很远,我以为是顺风车的小概率,毕竟滴滴现在注册用户这么大的体量,在读书阶段也曾经有很多出租车的类似新闻。而当乐清姑娘大白天也遇难,才在诸多文章中关注到顺风车黄洁莉的指导理念,“绝大多数是男性,平均年龄32岁,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课题,我们很希望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什么需求??)
3.各方论战
(有人骂分析黄洁莉思想的人是田园女权,有人坚定支持滴滴与出租车平分天下不想再被出租车垄断的恐惧支配,消费者可以用自己的微薄力量进行投票。)
在申讨的队伍中,有的观点引申到很多极端方面,献祭、男权社会、战争罪恶等;在网上全面批斗滴滴的时候,竟也还有少数博主在支持,然后我也顺藤摸瓜看了很多支持方论点。
出租车霸权时代确实不好,有了线上打车以后出行不知方便了多少倍(工居廿三里无车人士有感),可是生存下来的滴滴不一定比另一巨头uber好多少,曾经的uber工作人员也出来说明了uber内部客服人员的快速有效手段。
4.IT男
今天跟木棰忿忿不平骂滴滴数据卖乘客时,木棰提到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游戏产品的思路,优惠更多女性玩家,以吸引男性玩家来氪金。快车、顺风车也是猎头挖墙脚的一种载体,属于顺风车建立联系的产品导向的合理利用。只是滴滴没有尽到企业责任,不能仅仅依靠数据,而应该更加智能化地利用数据,安全部门有很多事可以作为,如重点监测新司机,追踪哪些投诉等
坐过几次顺风车,想起加过微信的司机,原来顺风车主要是这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