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安排周末上班,周一、周四休息。同事临时决定出游峨眉山,说走就走。为什么年轻人能“说走就走”?一是有能力——I can;二是有激励——新鲜感;三可能是假如没去而错过一个有意义的小假的失落感;而这些,在经历丰富的老人眼里毫无说服力。
这是我第二次去峨眉山了,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旅游,为什么呢?一是商业开发的趋同感违和内心对景点的想象,去过的地方多了,尤其是去4A级、5A级的景点多了,就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变成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好像每个景点的原始的面貌已经被商业“整容”,“整容”的美女也是很美的,“整容”的美景也是很美的。但是在心里因先入为主而预设的印象被“整容”成一个新的样子——可能真的更美了——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愕与怅然。二是身心灵是否真的有与这个景点的联结。简单的说,就是当你第一次去一个景点,有没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感觉;这种默契可能来源于阅读、听闻以及任何相关信息不期然非强制地植入,或者来源于仰慕的人推荐,或者是内心某种力量的驱使。比“似曾相识”更深层次的是“相见恨晚”,那是一种心有灵犀的神交,一生是不多的。如果没有这种联结,即使是世界奇观,在你心里也不过是泛泛。
美好的旅行像暗恋,在得不到与得到之间徘徊辗转;粗糙的旅行像表演,在甘心和不甘心之间拍照催眠。
继续延伸探讨一下“过程与结果”,这些在也许毫无价值,也许拾人牙慧,仅仅想为解释过去的自己增添一份排列组合的元素。
“稀缺性”是人、事甚至很多公司的存在的显性价值,成功是稀缺的,登上峨眉山金顶的结果是稀缺的,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我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追求稀缺性的过程中;这是很有趣的事。 但是,今天的很多场景,有一种对“稀缺性”近乎贪婪的追求,我们希望快速登顶,所以修路通车上山;实在没法 修路,就修索道。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我到长城时坐过的从登山缆车轨道直接修在了山中间,可能是觉得修路通车还是太慢,不如从山中笔直上升快。从这些细节,就不难理解今天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我们创造了车、飞机,为了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我们创造了互联网,为了比写信、打电话更快更有效率地传递信息;公司设立了很多绩效考核指标,为了追求良好业绩的结果;华尔街要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公布财报,它们甚至觉得这还是不够有效率,应该给公司每天每时每分每秒的情况都打个分——这就是公司的股价,为了更快地给投资人回报。我们在不断地寻找、创造缩短过程(甚至不要过程直达结果)的工具,毫无疑问这对个人发展、公司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任何事物有其内在的周期性,让一个小孩一年长大10岁,等同于让他以十倍的速度老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些慢节奏的生活、慢节奏的公司将被淘汰。所以我们以曾经的眼光和过去作比较,会强烈感觉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真的太快了;然而,如果你以未来的视角和未来作比较,今天的发展速度慢如蜗牛。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y=2x这个指数函数(其形状如一个逆时针旋转90°的英文字母“L”),它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Sn-1=2n-1,也就是说Sn-1<2n,用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在周期性不变的情况下,过去的一切发展结果总和无法与未来企及,它占的比重会随着时间不断减少,这类似于“荷塘效应”。
谈过不止一次恋爱的人或许听过一句话:“分手后,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真的很有哲理呀!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1757/407b5e4d1f6e09c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