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田螺菇凉77
文/田螺菇凉77
最近开始找工作,领悟到一些残酷的现实后,继而审视自己过去的两年研究生活,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回头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除了在简历上多了两条500强实习的经验之外,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甚至是退化。
一年前看到徐小平《好的读研与坏的读研》一文,他的中心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对研究生看似漫长的三年如何度过的误解,即读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三年前的我只渴望离开那个也许会让我成为井底之蛙的生我养我二十多年的家乡,去看更大的世界,而在当时看来,唯一靠谱的跳板便是考研。而对于读研期间要做什么,对什么方向感兴趣想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自己丝毫没有考虑,唯一确定的就是不想在小城市做一辈子的教师。因为没有方向感,所以在选研究方向的时候还是很迷茫,喜欢文学,也喜欢翻译,但听学姐说写论文的时候文学特别不好写,翻译反向基本都是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并不会在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方向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最终选择了传说中毕业论文好写的应用语言学,由此看来,在一开始就怀着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读研,就是为了写一篇论文毕业,拿到学位证书。
研一期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质量可想而知,每一科老师要求的选读书单上的书,都成为了永远的陌路。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对它们不感兴趣,二是心态及其浮躁看不进去书,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竟然一看见英语就开始打瞌睡,这是一名英语专业研究生该有的常态吗?后来觉得不感兴趣也是为自己找的托辞,真正感兴趣的文学,又读了几部原著?考研时读的那些喜欢的选段,当时心想,等读研的时候要把这些整本都读完,这个想法早已被每个夜晚和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毫无意义的闲聊和对学校各种奇葩潜规则的抱怨吞噬了。每次选课,都要算算自己的学分到了多少,能不能够正好达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而自己是不是感兴趣,能从中学到什么,毫不关心。
因为一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第二年便不想呆在偏僻安逸周长只有3000米的学校里继续思考人生了,也知道自己思考人生过多的后果只能是更多的浮躁和焦虑,所以决定出去实习。实习是一件好事,而找什么样的实习,对以后找正式工作有什么优势才是在找实习之前应该好好考虑清楚的。如果说选择专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那么实习便是第二步,在这,很自然的想起大学时一位很喜欢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我这个人的缺点在于总是容易把道听途说的每一句路人甲的话奉为圣旨,听别人说文学论文难写,就放弃了曾经向往的文学研究;听别人说做翻译会感觉自己像个翻译机器,就将成为一名翻译这个梦想扼杀在了摇篮里。所以在找实习的时候,也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撞到正好可以接纳我的工作,便欢天喜地的以为找到了真命天子,而事实却是我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觉得应该是骨子里的虚荣在作祟,扣上一个500强实习的帽子是一件看起来多么光荣的事情,而所做的工作却与本专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然,我不会否定在实习中学到和体会到的团队合作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不会否定自己在这份与本专业没有半毛钱关系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只是这些实习,在找工作的时候,貌似并没有给我加多少分,因为实习与专业的相关性太低,和求职岗位要求的“相关实习”相去甚远。
像小王子在看过了大千世界接触到了不同的人之后依然选择回到他的星球与他的玫瑰花在一起生活一样,在兜兜转转了这么多之后最终还是确定自己以后想要在文学和翻译这个方向有长期发展。这段时间也通过与从事不同岗位的人讨论他们理解的工作和正在做着的工作,间接的体会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韩国电影《我的黑色小礼服》中,女主说实习好比谈恋爱,而工作却像婚姻,真正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犹能把这句当时觉得些许荒谬的话参透。唯有喜欢,才能让一份热情在经历各种挫折困顿后历久弥新,而不是随便凑合来的,不合适了丢弃也罢。
前天从一场英文编辑岗位的笔试出来,除了内心受挫以外,还有拥有了确定的目标之后去努力往前追赶的兴奋感。有些时候,也要感谢这些迷茫中的乱撞,如果一味地活在对过去的否定中,那还有什么意义?错误的过去可能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如果一直后悔过去错误的选择,那么便失去了这些选择的价值。
谨以此文鼓励自己心的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