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岁,对我来说,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自己,我无比兴奋地期待与未知的自己相遇。-日野原重明
我的母亲今年92岁,和《这辈子》的主人公高彩云女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对母亲年轻时的很多事情了解甚少,她记忆好的时候,我在忙工作、忙孩子、忙挣钱……却唯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母亲的过去。
2017年,母亲突发脑梗,病好后,母亲记忆力减退,也不大爱说话,你说她才说,你不说她也不说,就因为说话这事,我和母亲不知生了多少气。在我看来,不说话就意味着脑子不运动,慢慢地会反映越来越慢,还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导致说不出话来,我越想越怕,该如何与母亲增加沟通呢?
机缘巧合,我看到了《这辈子》这本书,一个百岁老人的生命史,翻看中,我突然找到了和母亲沟通的方法,那就是把书中那个时代所记载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物件、事情,不断地和母亲提起,这样既增加了沟通机会,也唤起了母亲的一部分回忆。
《这辈子》是一位百岁老人的故事集,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的历史中,老人所属的江苏双沟镇高氏家族的兴盛衰亡,以及她自己挺过的风风雨雨。 本书由外婆口述、母亲润色、女儿定稿,三代人的打磨使得作品透出鲜活、质朴的底色,凸显了外婆作为一个平凡女性面对艰难时世的不屈和坚韧,而其中珍贵的历史细节又把我们带回了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利于“失根”的现代人能够继承老一辈身上,面对困难时,坚韧不屈的态度与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笑对人生,迎接生活的挑战。
《活好》同样是一本百岁老人的书。它浓缩了日野原重明先生105年的人生感悟,他讲述生命、爱、死亡、讲述孤独、疾病、死亡、朋友、亲人……每每读来让人感动。
《活好》《这辈子》这两本书有很多相同之处,百岁老人娓娓道来,带我们去探寻,人活100年,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两本书的时代背景、写作方式及写作意义是如此的契合,一步步带领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性和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
一、时代背景:不同年代,相似的背景
文学是特殊的语言,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情感的综合体现,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它们为研究这些不同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活好》的作者日野原重明先生生于1911年,日本山口县人,医生,是日本提倡医学第一人,也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久医师之一,一生都在圣路加国际医院工作,行医时间长达73年。百岁生日过后,他依然奋战在在医师岗位上服务患者,在日本备受尊敬。
日野原重明先生将健康体检带入日本,行医之余,他还出版了200多本书。语言是他的拐杖,105年的人生中,他依靠语言探索生命、认识自己、影响他人。
日野原重明先生《这辈子》的作者高彩云女士出生于1920年,历经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时期,她的经历可以说是浓缩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人物。故事中有一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人"、有方言、有地方特色,把一个普通老百姓所经历过的起伏和跌宕呈现在眼前。这是平凡的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生命史,有奋斗、有无奈,我们从百岁老人身上读到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更能看到淮北大地的沧桑巨变。
高彩云女士和女儿、外孙《活好》和《这辈子》两位主人公生活的时代是相通的,背景略有差异,书中所展现的个人经历和思维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因此也对时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作形式:访谈为主,后期整理
《活好》,不是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先生自己亲手写的,而是采取采访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自2016年12月29日起,到2017年1月31日,除了元旦和休息日外,日野原重明先生每天都在家里接受采访。采访结束后,他身体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他"用尽生命"来完成的。书中所谈论的话题都是每个人这辈子一定会关心的,这是一位百岁老人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不一定句句都能醍醐灌顶,但一定有一句会让你怦然心动。
《这辈子》创作的也是异常艰难,融合了三代人的智慧,由高彩云女士的女儿赵丽君和外孙杨扬共同完成。赵丽君女士讲述了创作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高彩云女士家,人口众多,关系复杂,这个庞大的家庭体系中,故事很多,整理起来也是相当的繁琐。
高彩云女士记忆力好,但是耳背,赵丽君和母亲沟通时,不得不大声说话,于是为了不影响邻居,把母亲高彩云带到公园去做纪录。年龄大了,难免有时会思绪混乱,东拉西扯,这时,就需要赵女士把母亲的思绪拉回来,继续没有完成的话题。对于赵女士这位"老三届"的初中生来说,整理工作相当的艰难。
高彩云女士的女儿赵女士整理好后,为了和杨扬顺利沟通,开始捡起五十多年前学的拼音,用笨拙的"一指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拼成文字,再发给女儿杨扬。杨扬在母亲的笔下了解了很多湮没在历史尘烟里的故事,对这个庞大的家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杨扬和母亲紧密的合作下,终于完成了此书。
《活好》和《这辈子》创作方式相似,比起作者直接书写,这种方式异常艰难。日野原重明先生的访谈也是断断续续,他根据访谈者的提问,逐一回答,期间还住院治疗,依然坚持访谈。而高彩云女士的讲述也是断断续续,有时天马行空,列举人物众多,所以这两部作品的问世,其实是彰显了团队合作力的强大。
一条小溪只能泛起小小的浪花,大海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个人之于团队,正如小溪之于大海。每个人只有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
三、生命的意义,在百岁老人身上展露无遗
哲学家叔本华说: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日野原重明先生把体检引入日本,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安宁医院,普及安宁疗法。作为知名畅销书作家,他每年还有超过100场演讲,在103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周抽一天时间给患者看病。
生活中,日野原重明先生是一位风趣幽默、笑容纯真的百岁老人,他在103岁演讲时讲了这样一句开场白:"灯光可不可以打亮一点,那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我年轻的脸。"
一个人活得越老,可能对死亡就越发恐惧,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生命的内容包括生与死,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无所谓生,生与死互为一体。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即使活到了105岁,对我来说,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自己,我无比兴奋地期待与未知的自己相遇。"
即使已经105岁的高龄,日野原重明先生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好奇心,依然探索着生命的可能性。他90岁开始学习水彩画、音乐指挥、训练肌力……从老年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正是老年人"乐活"的关键。
日野原重明先生百岁留念《这辈子》的主人公高彩云女士是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有代表意义的坚韧的中国女性。杨扬曾说"外婆受过教育,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非常少见的,教育对她的影响持续了一辈子。"90多岁高龄时,高女士依然可以背诵好多诗词。
高女士31岁时,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当社会发展,百废俱兴,各行各业急需人才,高女士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家门,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了一个小学教师。
高女士姊妹五个,个个都站上了讲台,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目前,高女士一家后代已有百余人,教师就有26个,这是家族榜样的力量。
高彩云女士百岁留念1987年,从教35年的高女士退休了,还获得了小教高级职称,县教委和区教办给高女士的评语就是"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如一日,工作踏实肯干,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安按质按量完成上级分配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对高女士的最高褒奖。
在高彩云女士和日野原重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敬岗爱业的精神,看到了勇于奉献的精神,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活好的意义。
在日野原先生看来,爱是人生存的终极目的。没有爱,人就无法生存。 九十多岁时,日野原先生包揽词曲,创作了一首《爱之歌》。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爱的理解。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年轻人,在舒适区中安逸惯了,对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或觉得自己没有家庭背景、能力也有限,或对学习新事物毫无兴趣,其实,这都是他们安于现状的借口。
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欲望、驱动力和跨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决心。
四、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让生命更有意义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
活出真实的自己,日野原先生给了三个建议:
① 不在乎身外之物
如果把名利地位、他人的赞美等外在之物看得太重,我们将无法向内审视自己,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
② 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能力,积极利用环境条件,专注于应该做的事。做到这些,需要我们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③ 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一方面,我们要为理想不懈奋斗。另一方面,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也要学会坦然接纳。这也就是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 而要做到以上这些,日野原先生说,首先要鼓起勇气行动起来。
两位百岁老人用无条件的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活出精彩的一生,即便到百岁以后,面对肉体的衰老,死亡仍敢于探求未知的自己,这才是"活着真好"的要义。
让我们以日野原重明先生临终前的最后一段话共勉:
因为痛苦,才有这样切身的感受,悲欣交集。
与大家敞开心扉的对话连绵不绝。就用我们的双眸仰望湛蓝高远的晴空,这已是人间至美。
我们必须对这样的美好心怀感谢,我与大家在一起,静静的思索。
正因为身处一路艰辛中,才获知此生真正的意义。
然后在这场旅途中,一定会有无法想象的苦难,现在的我,感觉到要开始新的旅途了。
说不尽的感激之情,说不尽的欢喜之情,
慢慢的,蹒跚着,怀着还想再继续诉说的心情,开始我像修行一样的旅程。
带着最大的谢意,再多走几步。
带着你的想法,也带着我的想法,让我们继续这场旅程。
走吧!keep on go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