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写作疗愈群共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决定着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童年时期我与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和爸爸的关系:搞不清楚那个时候他在忙什么,在家里见到他的次数很少。能想起来的记忆都是被他批评责骂,对爸爸很恐惧害怕,关系疏远。
而我现在的人际关系呢,拷贝了童年我和爸爸的关系,不相信身边的男性,对他们充满戒备,疏远,保持距离。
和妈妈的关系:妈妈有时候很严厉,做错了事情会被骂。记忆里都是和妈妈待在一起。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孩子的心。
小时候看到过妈妈哭过三次,到如今记忆犹新。当时作为小孩子我看到妈妈哭,心里是很害怕的,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哭,我理解不了妈妈的痛苦,我觉得好害怕好无助。有几次老公从婆婆家回来跟我说,我妈今天又在哭。老公说的时候表现的很烦躁。他也几次跟我提起过婆婆年轻的时候也在他面前哭过,他觉得好无助,不知道妈妈怎么了,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妈妈,所以很烦躁。
前几年我偶尔心情不好也会哭,哭的时候老公也是同样的情绪,烦躁,不知怎么办才好,有时候会伴随愤怒。这也是他童年内在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
童年时期,父母就是天,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会无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什么都是对的,他对我们的批评也是对的,父母责骂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父母批评我,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现在我心里坚定的认为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
父母对待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也会学到。
我在给猫梳毛的时候它非常不听话,引发了我极度的愤怒,我狠狠的打了它一下,它跑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是的,我在父母那里学来的。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在院子里洗澡,小孩没什么性别概念,所以我光着上身在玩,被妈妈打了一顿。是因为我不听话去洗澡,让妈妈愤怒了。还有一次是开学了我自己去报名,妈妈不知道,她找不到我,等我一回家就被暴怒的妈妈揍了一顿,这一次又是因为我不听话随意外出。而我的猫不听话,让我无法掌控,我的愤怒之火烧了起来,我打了它。
对待孩子,我批评他,指责他。因为我也是被批评,指责着长大的。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学会了这些方式,我再来对待我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8195979/17ede66e80aac995.jpg)
现在我长大了,我在读书,在学习,我知道了。我想对妈妈说:亲爱的妈妈,你哭是因为你受了委屈,你感到很难过,我理解你的痛苦。妈妈,我看到了你的委屈和难过,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直到你好起来。
我想对小时候的我说:亲爱的,当你看到妈妈哭的时候,你感到很害怕很无助,很心疼妈妈,可是你不知道怎么做。现在我来告诉你,妈妈也有她自己的情绪,妈妈只是不懂得如何妥善的处理情绪,所以用哭泣来表达,这让你感到害怕,这是妈妈的课题,需要妈妈自己来处理,你不用背负妈妈的痛苦。
亲爱的,妈妈第一次打你是担心你光着身子被人家看到了不好,第二次是因为太担心你的安全而暴怒,妈妈是爱女心切,是妈妈用的方式不对,没有完美的父母,你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会有做错的地方。现在你可以宽容的看待他们。允许他们曾经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你现在看到了他们教育子女的局限性,你可以改变你对待孩子的方式,让旧的模式中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