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〇六:去病之药或致新病

《传习录》一〇六:去病之药或致新病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10-14 20:26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〇六:去病之药或致新病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薛侃经常动不动就悔悟。

    阳明先生说:“悔悟是去除毛病的良药,然而以能真正改正毛病为贵。如果悔悟仅停留在心中念动这个层面上,则会因这个药而又生出新的毛病来。”

    薛侃在王阳明的弟子之中,在自我反思方面是个高手,这个人有自我悔悟的意识,有经常自觉反思、悔悟的习惯,《传习录·上》是王阳明四个弟子所录的阳明言行录,薛侃便是这四个弟子之一。

    《论语·为政》中,孔子曾经对学干禄的子张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为政做事时,要多听,吃不准的话要放在一旁不急着说,其他有把握的话,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在说话上的过失就会少很多;要多看,把令自己惴惴不安的事情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谨慎地处理,这样在办事上就可以避免后悔。说话少过失,办事少后悔,从政者的福禄就在这个道理之中。

    一句话,为政做事要想“寡尤”“寡悔”,关键在“慎言”“慎行”。

    薛侃这个人动不动就悔悟,根本在“慎言”“慎行”上做得还不够。尽管这个人有善于反思、悔悟的优点,却不肯在“慎言”“慎行”上下切实改正的功夫。每一次总是在事后才意识到又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孔子讲得十分明白。要想治“多悔”的病,达到“寡尤”“寡悔”的效果,必须要“慎言”“慎行”。“多”的毛病必须靠“少”来治,不断地悔悟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从王阳明的角度讲,“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没有“慎言”“慎行”实际行动层面的改变,还是因为对“寡尤”“寡悔”知得不够真切。说句不客气的话,断掉他几个月的“俸禄”——主要经济来源,可能效果就出来了。

    没有人不懂得“慎言”“慎行”的道理,却少有人真正做到“慎言”“慎行”,说到底还是付出的代价太小,交的“学费”太少。

    在这里,王阳明还有一点提示:去病之药倘不去病,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一定会成为导致新病的病因。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小,交的“学费”太少,总是用最小的成本“悔悟”来应付没有“慎言”“慎行”造成的后果,最后的结果便是把“悔悟”当成家常便饭,形成“多悔”的新毛病。

    王阳明讲“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本是一体的,一个道理之所以看起来知了,却达不到行的效果,根本还是没有切肤之痛,知得不够真切笃实。同样的道理,一件事情之所以做过了还浑浑噩噩、茫然无知,根本是行时用心不够,未能做到明觉精察。

    去病之药倘不去病,久服必成新病之因。为学者修身时,不可不慎之又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〇六:去病之药或致新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vz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