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简书,发现美
阅读的历程——自娱自乐自“冰书挑战”

阅读的历程——自娱自乐自“冰书挑战”

作者: 一只果冻猫儿 | 来源:发表于2015-01-31 17:02 被阅读67次

    【按语】

    写完后发现,有两个5,一共写了11本,却也不知道删掉哪个了,好吧,买十赠一。


    “冰桶挑战”走后,“冰书挑战”来了。

    我等着有人来邀请我一起玩儿,但是貌似根本没有一丝被邀请的迹象,想起我的闺蜜园儿姑娘曾说:“猫儿是我身边最爱看书的人了,除了你,都没人看书。”前几天出差去广州,赠送老同学两本书,老同学——当年的书虫,说:“从北京带来的精神食粮,一定要好好读,上班后就没看过书了。”听罢不禁感慨繁忙生活里,读书这件事,真是越来越小众了。

    言归正传,按照“冰书挑战”的规则是要列出影响自己最大的十本书,预备,开始——

    1.《增广贤文》

    我生在一个小小的乡镇。那里没有书店,也没有图书馆。只要识字的乡亲,都会被称做“有文化”。小时候,对所谓阅读习惯的培养,从家庭到自身,都毫无概念。但是,貌似我竟然对阅读颇有兴趣,表现在:特别喜欢看哥哥传下来的课本,甚至喜欢看妈妈的中药说明书。记忆尤深的是,曾经拿一本哥哥发的《社会常识》看得津津有味,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里边有讲,开出北京的火车是单号,开进北京的火车是双号……还有妈妈的中药说明书上,写着,“主治‘胸闷气短’……‘气血两亏’”……,当时特别喜欢这种抑扬顿挫的四个字四个字的词,觉得好有趣,以至每次看到药品,都扑过去看说明书,其实对药品要达到什么功效根本不明就里。现在看来,完全是阅读缺乏引发的阅读饥渴并发症。

    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小同学不知道从哪里整来一本竖排本的《增广贤文》,没有封面,很残破的样子。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觉得好神秘,像极了那时古装剧里边一大帮子人不吃不喝不工作天南海北地去寻找的武林秘籍。所以,大家争相传看。传到我手里时,被告知只可以在我手里逗留五天时间。一开始我拼命地誊抄,抄到小手痉挛,拿不动笔,后来就起大早背诵,等到还下一位小同学时,我把没有抄下来的背下来了,再通过默写补充了全本,之后把前面的也背住了。看《射雕英雄传》,看到黄蓉的母亲一口气背九阴真经这一幕时,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时候这段背《增广贤文》的故事。唉,黄母都累得挂了,还好,我还活蹦乱跳的。直到今天,依然能朗朗上口几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万花楼》

    《万花楼》是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望文生义,这书名比较容易有风尘的联想,以现在的语言来形容,就是“标题党”。因为就是正儿八经的小说了。回想起来,也是有一场风风火火的经历。

    那是小学五年级,也是不知道哪个小伙伴从哪里弄来的,同样在我手里可逗留的期限也很短。那时候,老娘是不让我读小说的。作为一个善良的“没文化”(不识字)的妇女,她老人家对于书一厢情愿地分为两种:课本和小说,并且在她老人家那里,“课本”是褒义词,“小说”是贬义词。因此,为了让老娘觉得我是在务正业——读课本,我必须把小说包上书皮。

    包上书皮,胆战心惊中,读完了《万花楼》,之后又有许多本其他的小说,都是以这种方式偷偷摸摸读完的,二十多年过去,根本记不清了,唯有《万花楼》,印象深刻。

    3.《小学生作文十知道》

    这是第一本属于我的课外书。爸爸出差问我要什么礼物,我特意嘱咐他要给我买作文书——那时的觉悟真是有限啊!想起了宋丹丹演的小品中,有一个段子:“你喜欢看足球吗?”“喜欢!”“喜欢哪个球队?”“都有哪个球队?”那时我的见识就是如此,想让爸爸给自己买书,但是根本就不知道都有什么可以买,“名著”啊,“经典”啊,脑中根本没有这种字眼,小说又是不可以的,所以只能要求买作文书了。爸爸出差回来,给我买了一支绿色的钢笔和一本作文书——《小学生作文十知道》,现在也依然记得,那本书是讲各种写作技巧的,什么凤头、猪肚、豹尾之类。不过,这些技巧似乎写作时不起作用,反而是写好以后进行评价时才想到。再不过,这本书的影响还是很大。

    4.《学生成语词典》

    现在的我,回想到以前那个还是小小少年的我,曾经拿着成语词典,一页挨着一页地阅读,会觉得好玩又奇葩。这本成语词典的切口处用钢笔重重地描了一个名字,哥哥说是他同学的名字。因为这本词典是哥哥用他的玩具,依稀记得是冰车(冬天河面结冰后,大人们给小孩子们用木板制作的一种冰上玩耍的工具)跟这个同学换的。那时一边看成语的词条、解释,一边胡思乱想。那时的胡思乱想,就是现在所谓的“脑洞大开”。比如,看到“狼狈为奸”,就想,这两种不同的动物是怎么合作的?想到村里边经常来的耍猴儿人(卖艺人),耍猴儿的人把猴儿驯服了,让猴儿出洋相给他赚钱,那狼和狈,哪个更高级点?是谁驯服了谁?狼听狈的,还是狈听狼的?它俩一同做了坏事,获得的好处怎么分?等等等等。这一本成语词典给我带来很多不为人知的乐趣。

    5.《牛虻》

    上了初中之后,学校为了应付所谓的“普九验收”,建起了图书馆。但是图书馆的书是不可外借的。好在管图书馆的老师是我家

    邻居,后来完全以熟人的关系,加上我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在街坊邻居眼里是个靠谱的小孩,才破例借书给我。才有机会接触名著,看了一堆《堂·吉诃德》《仲夏

    夜之梦》《三个火枪手》《简爱》《平凡的世界》等等各种书。当时作文非常流行拔高到学习张海迪大姐姐的精神,偶尔看一篇文章,讲张海迪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就顺着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偶像是亚瑟(牛虻),于是又顺着读了《牛虻》。可能跟当时的家庭境况有关吧,我特别喜欢亚瑟这个角色,尤其对于他对着刽子手狂笑,而把刽子手吓得哆嗦的那段描写,脑海中过了很多遍,特别有画面感。日后,我常常默默地把这个“刽子手”抽象成困难,觉得生活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以嘲讽、鄙视的态度对待困难,困难就会哆嗦着害怕我。《牛虻》,让一个小姑娘的内心变得很强大。

    5.《科幻世界》

    高中的时候,学习很紧张,当然,现在回望看来,根本没必要那么紧张兮兮,但是已经不可能重现的经历是,那三年基本上把自己扔在试卷和试题的海洋里了。上课、自习……稍微舒口气地就是读一读《科幻世界》。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高中觉得还蛮多愁的,因为把高考看得过分地重要,以至成绩每有微小变化,都会带来很大的情绪波动。好在有《科幻世界》所展示的浩瀚和苍茫,会及时地把我从对分数的斤斤计较中解脱出片刻。所以,高中的日子,开心时在看《科幻世界》,伤心时在看《科幻世界》。

    6.《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是我买的第一本书。说来有点好笑,当时买这本书的动机是,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提高历史成绩。我历史学得不太好,那些莱克星顿枪声、波旁王朝复辟啥的,学得云里雾里的。然而,歪打正着地,历史成绩虽然没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它给了我思维上特别大的冲击。一方面是重新评价“教科书”,以前认为很厚很难的一本书,忽然间变得好单薄,好简单了;另一方面以前很头痛地要背诵的各种枯燥的知识,都变成了,曾经真实的一群人有温度的经历,那时觉得自己忽然就超脱了,超越了背诵和拿分,对了解和观察和洞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7.《香草山》

    《香草山》是一部爱情自传小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时时充满了感动。哦,那就是我能想象到的世间最好的爱情!写道这里时,又翻了翻,看到这样的叮咛:“珍惜光阴,做自己的事,永葆一颗宁静的心”,真好啊!

    8.《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这是一本专业学术书。大学选择读了法科,老师开出过很多书单。有些能读懂,有些都不懂;有的坚持读完了,有的根本读不下去。在所有专业书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以至一段时间的阅读可谓是“苏力及其周边”。所以,是这本书启发了我学习法律的兴趣。

    9.The Black Tulip

    The Black Tulip(《黑色郁金香》),是我读的第一本原版小说。同时,读完该书也开启了一个新的习惯,就是每读完一本书,记下最后一句。这本书最后一句是:The man who suffers much has the right to be happy.

    10.《亲历投行》

    《亲历投行》是我作为编辑策划,作为第一读者阅读的书。也是目前为止,我做得最畅销,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后来,这本书做一个精装版本时,作者写序言提到,“亲历投行,改变了我的人生”,作为编辑还是感觉很欣慰的,也许一个人的人生得以改变机会并不很多,作为编辑这种角色能够通过一本书参与这样的事情,令我对自己做编辑的事业更加坚定。

    有句话说,看一个人的已阅书单,大约就能了解一个人了。我又反过来看了看自己列车的十本,还好,貌似并没有暴露我(得意地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的历程——自娱自乐自“冰书挑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a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