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考
1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
“迷信权威”:1.权威不一定正确;2.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3.权威可能别有用心;4.权
威可能并不存在。
迷信权威诚然不对,但鄙视一切权威无疑也有偏颇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权威?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
独立思考是这样的——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2思维陷阱
概念不清
许多概念在人们不停地修正认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被更正或者丢弃。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会直接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导致结论错误
有时候是因果关系,有时候两者是互为因果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是有“心”的。
双盲测试
自证预言
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或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几乎无所不在,它也使因果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思维缜密做到并不难。做不到的原因:习惯性拒绝思考;不懂得如何思考。
4逆命题
在生活中,许多人不知不觉地就把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等同起来。
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5举证责任
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并非总是对称的——事实上,几乎总是不对称的。
首先,举证难度受举证人能力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不同。
其次,举证难度受当时所在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甚至文化)的影响。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爱迪生的例子
7对立论证
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
8张冠李戴
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9感悟与道理
每个人都需要清楚地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例子:成功者分享经验
10克服恐惧
思考训练书籍里总是提到阻碍人们正确思考的诸多障碍,比如我的更好(Mine-is-better)、死要面子(Face-saving)、拒绝改变(Resistance to Change)、顺从多数(Conformity)、简单粗暴的分类(Stereotyping)、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培养勇气——积累勇气
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11辅助工具
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一旦明白个中道理,我们就会发现,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文中简单句式带来思维转变的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