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体会。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活得开心,有人活得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是争辩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结果。在我看来,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坏人呢,还是好人多。这样社会才是进步的,否则社会就是退步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愉快的是,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件事令我不爽。没错,这件事是令你不爽,但是令对方爽。对吗?有些事是这样的,还有一些事不是这样的,而是对方也不爽。
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双方的行为,虽然令双方不爽,但还是发生了呢?是的就是这些事才令我们头痛。既然双方都不爽,按照人类趋吉避凶的思维来说,一定是不划算的,应该制止才对。但是不理智让双方变得难堪,没有台阶下,只好互怼,最终是两败俱伤。那怎么处理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两个小故事。
楚庄王话说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这时一位官员趁着酒劲儿,斗胆拉住许姬的手,这位妃子也不是等闲之辈,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谁的帽子上没有缨带,就是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绝英之宴三年后的战争中,楚王看到一位英勇的将军一直冲锋在前,顽强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事后楚王问他为什么他如此卖力拼命厮杀,屡立奇功。这位将军说他就是那场宴会中调戏徐姬的那位,感谢楚王不杀之恩。其实楚王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他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参考。那就是做人要大度,给人面子,保全人的尊严。试想如果当时把他揪出来杀头,可能历史也要改写了。
三国演义 杨修还有另一个反例,是曹操与杨修。杨修天资聪明,在曹操的手下做主簿。曹营缺粮。杨修立状半年备齐,并荐好友孔闻岱为助手。当粮草备齐,曹操得知劳苦功高者却是孔闻岱时,悔恨交加,原来曹误听小人谗言已将孔杀死。为使杨修及众官信服,曹遂谎称自己患有“梦幻杀人之疾”而误杀孔闻岱。杨修心存疑惑,特设计促曹夫人在曹操熟睡时进见。曹明知是计,为使众人信服,仍诈惊将妻子杀死。
三国演义曹操还有后来的"一合稣”的故事;还有门里写一个活字。都被自作聪明的杨修一一识破。曹操还算是大度,因为这都是小事。做大事不拘小节。但是曹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杨修对军机大事意见屡屡向左,但智谋又多以杨修为高。“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军令也被他识破。后与蜀国交战中,杨修为挽救败局,力谏不果,乃自作主张,终惹怒曹操,将其处斩。杨修之死并非曹操嫉贤妒能,而是他罔顾曹操的作为丞相的尊严。屡次踏破他设的红线,最终激发了人性中的恶。
其实人之初是无善无恶的。就是佛家说的人人都是佛;王阳明说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就在一念之间,你把别人想象成好人,像对待好人一样对待,别人没有理由不对你好。或许有特例,爱的方式不对,你给的爱是你认为的爱,不是他需要的爱,也是溺爱激发了人性的恶。要想弃恶扬善,就要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