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少去表达,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要表达一是因为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正确的出发点;此外,表达还有想要影响他人,甚至于说服他人的目的,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意图”。
基于这两点,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不想、也不觉得需要向身边太多的人表达我的什么想法,更不觉得需要针对什么事去说服谁。人与人,观念、意识、特别是工作和生活的思想有很大的个性,要统一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通过言说更是低效、甚至适得其反。
很多时候道理谁都懂,那些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们也懂。关键是面对现实、面对实际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环境,大多的老师会选择什么?
“躺平”,是最好的代名词。
虽然师训、教师幸福感提升等工作越来越突出、精细,但是好像能改变的并不多。为什么呢?
因为表达者的发声感觉很“无用”、也很无力,要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太难了,躺平是他们装睡的前奏,躺平也或许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倘若现实允许,我们面对自己终身的一番职业,没有人或者说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会一来就选择躺平的。
这个躺平的根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否则越长越深。
我想我们也隐隐约约能感受到这个“根”在无形地逼迫着我们,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这样我们慢慢被“赤化”。正所谓,理想与现实总是让我们无力拼搏。
这不是消极思想,更不是为躺平者寻找客观借口,而是在分析中慢慢去感受“为什么”和“怎么办”。
于是,很多的教育研究者就会提出“内驱力”,把所有的打破希望“由内向外”而生。所以,就有了思想引领者,也有了推动者。
能引领吗?能推动吗?
似乎近三年的践行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艰难,特别成人教成人更是难上加难,人们太习惯各自为政了。
既然各自为阵,既然大多的人们都习惯“自以为是”,那么我们的发声、表达是否也该收敛收敛?
这三四年来我虽以“不言”之笔名提醒自己少说多做,但是遇到问题总是憋不住,当然也就会得罪不少人。
倘若我能久一点地不表达,那么我想大多是因为这样:
第一,书读得太少或者书中的内容不能牵动我去深思。
第二,所思考的问题带来“无力感”,也就是说出来也解决不了——大环境影响或者一线教育者难以改变。
第三,看到的问题太普遍,真正失去信心,无力以搏。
第四,或许更多的是不自信。
最近差不多半年里,我回想来看并没有受到什么前行中的严重打击,但是慢慢感到发声的无力。似乎想说很多很多,但又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想要说的。
能获取的知识那么普遍,能用以改变自我、改变教育的又那么有限。付出总是收效甚微。比如说为了能帮助更多的老师成长,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投入巨大财力人力组建学习共同体,但是真正的影响或者引领作用又是如何呢?
国家投入的师训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发挥的作用却那么“渺小”,为什么?
其实,说到最后我也非常困惑,这也是我不想要去表达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有怨言,更不是传递负能量,而是我们都要有统一意识那就是“做一名正能量的工作者”,走向“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
这样地,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去做一点点,就会慢慢相互勉励、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