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周一本书,一周一电影。
图片源于“独恋一季”公众号摘要
先后加入两个网易蜗牛“共读组”,期间抽出3大块时间,一起花了将近7个小时,终于我在今天上午看完了《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总的来说,这本魔幻现实题材的小说,还是不赖的。首先文章的结构看似零散却又很协调,每个短篇只有两三页,在你审美疲劳以前就跳转了场景,在后边又适时地衔接上,使得全书整体非常连贯。内容上,大部分故事传奇荒诞却又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的小说大抵就是这样,不论何种语言与文化背景,读者在书中都能找到共鸣与归属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是,书中描写一个醉酒(或是病倒)的德国人躺在了德国与波兰的分界线上,德国的边防战士发现他后把他拉到了波兰一边,其后波兰的守卫又将他拖回了德国一边。在大学的国防教育课上我们只能感受到边境上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而这样滑稽的场景我们是无法想象的。简单的说,第一遍读完此书,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作者理解的梦、死亡、宗教以及战争等等生活元素的“百科全书”。
图片源于“独恋一季”公众号关键词
梦 蘑菇 战后 波兰 圣女 玛尔塔 死亡 出轨 ···
图片源于“独恋一季”公众号《蘑菇与死亡》
我原没有想到,在中国人这里,只能存在于短视频自媒体人餐桌上的蘑菇,竟然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摇身一变成了主角之一。而它一出场,便带走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又让身为食客的我,捏了一把冷汗。
1
蘑菇。这种隐藏于森林最阴湿之处的“暗夜精灵”,与“死亡”的联系似乎与生俱来。
从腐尸中汲取养分,蘑菇又像是寄主生命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小时候,我常去外祖父房子后山的松林里捡蘑菇。那是一种黄色的蘑菇,菌褶是网格状的。
老人说,这种蘑菇吃不得,捡来也没用。又有人说,晒干了喂猪,却不妨事。
于是,我没事便去找了蘑菇晒干喂猪。直到某天,我在同一片松林里见到一摊兔毛。
那是一只很大的兔子,通体白色。我很诧异,因为这一团白色与遍地的黄褐色松针太格格不入。
大人说,那只兔子一定是被老鹰叼过来的。
然而,我晚上却开始做梦,我梦见无数个蘑菇从那摊兔子上冒出来。于是,那耀眼的白色逐渐发黑,终于没于黑褐色的泥土当中。
此后,我再也没有去那片松林里捡过蘑菇。
2
以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有一条蛇,是成精了的。很多人想打死它,都不成功。
某一天,有人发现了那条蛇的尸体。再后来,又有人发现原先蛇尸体下的那片土地上长了很多蘑菇。
有贪嘴的人就偷偷摸摸把那些蘑菇采回家,炖了,吃了。
结果,吃了蘑菇的人,全都死了。
此后,那块地方仍长蘑菇,当地人就用火将那些蘑菇全烧了······
在广大的中国乡村,这样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教育小孩——千万别吃不认识的蘑菇。
3
记忆里,我也只敢吃一种蘑菇。一般是一丛生长,白色,菌褶是条状的。我觉得这种菌和菜场买的平菇是一样的。
外祖父带着我在玉米地里七拐八拐,然后惊喜地叫道,“在这里,长得还可以”!
唯一让我觉得恶心的是,菌褶里藏着的一只只黑色的甲壳虫。但这些虫子,也让我相信这些蘑菇应该是没有毒的。
我问外祖父,他是如何知道这里有蘑菇的。
“以前做事的时候看到的,”外祖父说,“这种蘑菇是废掉的白蚁窝上长出来的,今年长了明年还长。不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不然别人就守着,还没长大就把蘑菇全拔走了。”
把这种白色的菌洗干净了,和徽派火腿一起炖,灌汤,鲜得很!
4
然而,蘑菇与死亡的联系是无疑的。
前年春节回老家,小镇的集市上到处都是卖松菇的。固定摊位上卖,也有人提着竹篮子卖。
父母说,“今年山上长了好多松菇,村里人好多都捡了出去卖”。
然而,我却发现,山上的松树都死了,光秃秃的。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毛虫,听说全县70~80%的松树都被吃干净了。”
所以,树死了,蘑菇却丰收了?
······
再有,小时候常去外祖父家的竹园里找“知了花”。
其实就是虫草的一种。夏天,知了钻不出地面,入秋后,脑袋上就长出菌柄,伸出地面。
“冬虫夏草”炒得比黄金还贵,却没人炒这种东西,不知是这些“知了亡魂”的幸运还是不幸。
总之,我相信每一朵蘑菇下都寄居这一个亡魂。
5
大学“漫画”选修课上,老师说,中国人因为缺少宗教信仰,所以艺术作品,很多都很空洞。
其实,中国人最是一群在理性与神谕间摇摆不定的人。
因为看了“美食”播主煮蘑菇的视频,就异想天开地驱车去郊区采蘑菇做“山珍美味”。岂不愚钝?
要说蘑菇与死亡的故事,我怕讲一天一夜都不一定能讲得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