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很多年没有联系他了,而中午接近两个小时聊天后给我的感受却是复杂而难言的。
因为一句话让我大学时候一下子就记住了他的名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错,父亲为他取名“作舟”,寄予着对他不惧困难,努力学习,以出人头地的希望。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是多少父母朴素而直接的愿望。我们都来自农村,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所得几乎都花在了孩子念书之用。光早是我高中时候同级理科班的同学,大学我们在一个城市,他和光早是一个系的,因我和光早的熟悉,自然,我们就成了玩得很好的“哥们儿”,我这人外向开朗,没心没肺,虽然是女生,却和很多男生成了“兄弟”。
在那个只有QQ,寝室最多有个电视而且还是每日定时供电,有个可以插卡的寝室电话的大学时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没有微博,也少有人玩游戏的年代,周一到周五,我们大多数人都兢兢业业地上学,周六周日更多的时候相约一起玩耍。于是,逛街,野炊,出游、、、、、、成了我们经常的活动。在这些活动里,我们仨越来越熟稔,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捉襟见肘的农村家庭,成长的艰辛,青春期的烦恼,对未来的梦想和迷茫,我们有太多的共同感受,虽然不至于如同性朋友哪般可以勾肩搭背,但很多时候真的能读懂彼此的言外之意,甚至是欲言又止。
时光匆匆,大学几年转瞬即逝,然后就是各奔东西。刚开始的几年,还有经常的电话联系,每次都会报备各自的工作、生活、情感状况,慢慢地,都忙于应付各自的生活工作,联系渐渐少了,但是每次想起,心中的温暖和情谊却并没有因为时光的远去而变淡。那些刻印在生命中的岁月在记忆里反而变得更加绚烂而美丽。
今天清理微信联系人,又把他翻出来了,看到名字的那一刻,我想嘴角应该是上扬的,那些往日的默契与情感就那样涌了出来,溢满心中。于是一通海聊,从工作到生活,从配偶到子女,从天气到政治,乱七八糟的一通侃,关心和祝福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结束之后,我分明读出了他因为工作终日东奔西走的疲惫,因为孩子管理和教育无尽的担忧和焦虑,照片里他中年的微秃和我中年的发胖一样叫人无奈。上有老下有小,进不得退不了,无法顾忌自我和内心,这些尴尬简直如出一辙。有时要命的虚无感仿佛要吞了人。
我们都怎么了?
也许,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