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话说太监

话说太监

作者: 山野懒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14:27 被阅读0次

    话说太监

    说起太监,大多数人都是深恶痛绝,他(或她)的第一印象并不讨喜,公鸭嗓子,尖刻的面容,一副阴笑。太监的这种印象除了受各种电视电影的潜移默化影响之外,也与他本身的“不良特质”有关。

    其实太监,宦官,阉人,这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太监、宦官原是官名,而阉人是指去势的男人,也就是现代意义的太监、宦官的本意。太监往往也与奴仆同等,属主人的私产,主人可以任打任骂,甚至任杀。一般主人家的太监没什么,但如果是一朝天子的太监,那就不得了了。

    柏杨先生曾写过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宦官专政时代,分别是东汉时期,唐朝时期,还有明朝时期。太监掌权的实质其实君权与相权相互斗争的结果,君权为了压制相权,就让身边的太监参政,让太监牵制宰相,让太监集团去牵制官员集团,从中形成一种平衡,皇帝居中掌握决策大权。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者二朝皇帝往往英武神明,文武官员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政治军事都通,这些官员翻不起多大浪,勿须过多担心,可是三代过后,小皇帝都是身在“保傅之手”,长在“院墙”之内,没见过什么大风大浪,政事、军事一窍不通,或者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这就给了官员们巨大的操作空间,形成官员专权;等到皇帝长大,官势已成,举目四望,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除了身边太监,他们从小照顾自己,与自己比亲人还亲,高力士就被亲切称为“阿翁”,汉灵帝更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为了抗衡官员集团,有时候是外戚,皇帝大肆重用身边的太监,比如收发诏书,参与决策,甚至设置官署直接交由太监统领。太监从幕后走到台前还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

    秦汉时期,太监还是身居皇宫之内,多是以参与决策来控制朝政,赵高的官名是中车府令,只是执掌乘舆之官,但因为接近皇帝,获得信任,可以对朝政施加自己的影响。

    东汉的的十常侍最多也只是主持朝议,虽然可以左右朝政,但也是建立在对皇帝的影响之上,还未真正走至台前。一般说来,国家管理有自己的制度、规则和运行模式,皇帝虽然拥有决策权,但不可能事必躬亲,仍然需要数量庞大的大小官员来治理幅员辽阔的国土,虽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真正来说是皇帝与官员共治天下。若是官员们抱成一团,皇帝也没辙,就需要亲近之人来帮助自己,太监就派上大用场。可是,太监本就是不入流的,不能兼任官职,怎么抗衡朝臣。《鹿鼎记》电影中康熙就对韦小宝说了一句,“可惜你是太监,做不了官。”

    但有人会问,皇帝权力至上,何不直接下令让太监任宰相或大臣呢。答案是可以,但不可行。国家有国家的取人之法,九品中正制也好,察举制也好,乃至后来的科举制,都有一套专门的选拔和考核人才的办法。太监要做官,可以,一步步来,一步步熬。如果你打乱了这种制度或者说程序,那么国家就会一步步失控,你不可能以太监治国,退一万步说,就算太监个个都是顶呱呱,太监都做上了官员的位置,那么这时候,皇帝反而不会相信这批太监了,他要重新任用另一些身边的太监,来制衡这批太监官员。

    太监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有能力,才被任用,而是因为没有制度或者程序才被重用,还有任用起来方便,整日环侍在旁。因为没有一定的规则、程式,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比如想杀一人,可这人按照法律没有罪,无罪不当杀,怎么办。皇帝不能明目张胆的违法,那只有让一太监去杀掉他,事毕,大不了将罪推在太监身上即可。

    任用太监还有一个好处,太监一般没有家人,不易形成姻亲世族,太监的家就是皇宫,家人就是皇帝,所以用太监更值得信赖。另外,太监一般不会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儒家思想不光讲忠君,还讲爱民,所以士大夫们取舍在两端,若是两者冲突,还真有硬骨头的,不怕死敢于反抗无上的君权。而太监不一样,他们的文化就是伺候主子,不会违抗主子。

    如果说秦汉的太监还只是在幕后“指点江山”,那么到了唐朝,太监们开始在台前露面了。唐朝太监最厉害的掌握军权,以枢密院掌握军事,可以任意废立皇帝。明朝时更进一步,形成了太监集团与官僚集团对掌朝政的局面,也就是外朝与内朝对立。凡属外朝有的机构,都有内朝类似机构相对应,外朝有兵部,内朝有御马监;外朝有内阁,内朝有司礼监。权力一般一分为三,即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将这种权力分为三份,官僚集团与太监集团各掌握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握在皇帝手上,另有一种属于太监集团特殊的权力——秘密监察权、审判权,也就是东厂。

    为了进一步控制地方行政、军事,明朝还有派遣太监出使地方和军事驻地的例子,也就是镇守太监和监军太监,更有甚者,审理大案要案,太监可以坐堂听审,发表意见,也就是所谓的坐堂太监。这么说,从中央一直到地方,从民政一直到军事,到司法,太监集团无所不包,无所不揽。不过,值得注意,明朝太监只是监军,并不掌军,不像唐朝,所以明朝太监集团的权力行使有种统一特点——就是侧重监察、巡视,并没有“分曹治事”,也没有直接罢免官员的权力。所以说,明朝太监的权力是“唯上型”的,也就是说权力是需要通过上面赋予的,所有的施行也要经过上面,而自身没有单独执行的权力。

    明朝的宦官政治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已经形成了“太监官僚集团”,成为一支可以与官僚集团相匹敌的政治力量。不过,所谓“太监官僚集团”,在其内部有一定的规则、程式,但是这种程式是随着皇帝意志可以不断变换的,是一种“无法之法”。

    开头所说太监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不良特质”,如果说官权还可以看做皇权的助手的话,那么太监它只是皇权的工具,是皇权用来压制官权的工具。当然,不可否认,历史上有些太监仍然做出了世所瞩目的贡献,比如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等。

    补充:清朝的政治制度与以往历朝历代又不同,这一朝代,太监绝少发挥作用,但是,清朝的君主却是最专制的,可以说在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比过去都要大大的退步了。这里采用钱穆先生的说法,清朝实在应该算是一种“部民政权”。清朝不需要太监,因为太监有用的成分,它都有,太监“唯上”“听命”,恰似满人的包衣奴才,在清朝这里,他们把君臣关系变成了一种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儒家理想的上下级关系是“君正臣直”,臣还有一定的气节,若是君王昏庸无能,他们也敢死谏,包衣完全不一样,他是奴才,奴才是主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清朝根本不需要太监来制衡官僚集团,因为它的官僚集团本身就带有奴性。清朝政治制度即是“以满制汉”,各官职都兼有满汉,汉人一员,必有满人一员,各省督抚、封疆大吏,也是满多汉少,满人掌握政治方向,汉人负责具体事务,这样的好处除能保持对汉族大臣的监视和控制外,最重要的还是君主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不受法规、律例的制约。明面上,清朝的国家治理是一套东西;暗地里,又是一套东西,几群满人说了算,甚至是书房里的几个满人说了算(纵观清朝,虽然也有些汉族大臣,入职上书房,或者军机处,但单从整体上看,仍然是满人占多数)。

    @m$�TmT�,mH�$m`�0mD](��m��$m$���o��m��@m$�TmT�,mH�$m`�0mD�Hmd��Mn��m�������.�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说太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pi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