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经历,我既在互联网公司就职过,更多的是在传统IT公司工作过,甚至参与过非IT企业往互联网公司的转型。
对此其间的种种,也是有一些心得,不说不快。
互联网公司做东西注重产品,产品经理会去发掘用户需求,以此做成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在迭代中不断成长,不断抛弃“伪”需求。待到用户规模足够大时才着手商业变现。
而传统公司往往是先有个想法,自顾自设想了一个“精妙”的“商业模式”。以此为核心再填充枝叶,深感精妙的时候还会自为赞叹,感动自己。最后上线了发现为什么一个用户都不来呢?而且越是外行越是想做”平台“。
开发过程往往是大老板来高谈阔论一番,然后下面的“产品经理”去负责画原型,落实给开发组。
这种开发一开始就要求大而全,领导经常会觉得有了A模块,有了B模块,为什么没有C呢?从逻辑上应该有啊,这样才有完整性,于是有了C,之后又有了为C服务的D,又有了为D分析数据提供报表的E,以及FGHIJKL等等等,产品还没上线就热衷于宏不宏大,模块多不多、布局广不广。我见过最牛逼例子是一位女领导,把现有功能无端延伸了好几截,居然跟她上一年负责的一个已经失败的项目功能勾连上了,美其名曰,”我不会让任何做过的东西白做的“...
上线之后,见光死是自然的,不会有任何其他结局。这时候就是领导甩锅的时候了,结论一般就是团队没有执行力之类的陈词。
结论:
传统企业,特别是一些软件外包公司,或销售为主的公司,从其做生意第一个开始的根子上的行为模式就是先把客户骗进来,然后在过程中能坑则坑,能宰就宰。这样的公司“转型”互联网岂有不败之理?老板、领导往往特别迷信自己有关系、有资源、路子多、人脉广、有威望,熟知行业潜规则等等等,这些东西呢,在现实中一小个地方中的特定领域小圈子里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面对广阔用户的互联网领域几乎没有意义。如果其口头禅里包括“平台思维、战略思维、借势思维、资源整合、战略布局、跨界打劫、降维打击”等等,那简直全中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