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67岁的努尔哈赤去世,36岁的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皇太极继位。皇太极一上位,就把大妃的牌位扔出了太庙。大妃的次子,努尔哈赤遗嘱选定的继承人,当时15岁的多尔衮,怀着仇恨一步步走向巅峰。
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一女,女儿早夭。儿子们分别是皇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五子多铎。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也是最信任的妃子。努尔哈赤在征途中伤势加重,急召了大妃前去陪伴照顾,死后也是大妃把遗体运回。
最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的临终遗言也只有大妃知道。
所以,大妃一回到,马上就被别有用心的四大贝勒控制住。他们无视大妃说出的遗嘱内容:传位多尔衮,联手逼迫大妃殉葬。
紧接着,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继承王位。
事发突然,大妃的三个子未及赶到,一切便已尘埃落定。
当时多尔衮15岁,明知这事有猫腻,可实力悬殊,又拿不出证据,只好记下仇恨,徐徐图之。
多尔衮智勇双全,8岁参与讨论政事,15岁就被封为贝勒。17岁立了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聪敏的统帅),成为正白旗icon旗主。
本来,皇太极应该兑现誓言,把努尔哈赤承诺的亲军交给多尔衮,可多尔衮的优秀令他忌讳。
刚好阿济格犯蠢,被皇太极抓到话柄,将他手中的正白旗没收,转手给了多尔衮。
皇太极这一招,不但压制了多尔衮兄弟的力量,而且还成功离间了他们的关系,阿济格从此恨上了多尔衮。
阿济格是真正的猪队友,但多尔衮必须得带着他飞。
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
1635年,多尔衮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并获得传国玉玺;1636年,二十四岁的多尔衮获封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1641年,在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1643年,皇太极猝然去世,没有遗嘱。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当时,最有资格和实力继承王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朝中多位重臣也拥护他。多尔衮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其抗衡。
不过,多尔衮另辟捷径,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找了一个好盟友与孝庄皇后,支持她6岁的幼子福临继位。
双方博弈的结果,是由6岁的皇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多尔衮和支持豪格的郑亲王辅政,在小皇帝眼前继续过招。
就这样,多尔衮在处理好皇位争夺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
1644年,多尔衮带清军入关,挟制吴三桂,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同年,多尔衮提议定都北京。对弟弟怀恨在心的阿济格,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结果,多尔衮还是统一了诸王、贝勒、大臣意见,决定迁都北京。
迁都后,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从此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期间,郑亲王被他使手段调离京城。
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二年,他将皇帝玺印拿回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1647年之后,官员奏书中对多尔衮必须称为“皇叔父摄政王”。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意思是多尔衮再也不用向顺治帝行礼。
1648年,多尔衮又前进了一步,成了皇父摄政王。并且,在礼仪排场上开始向皇帝看齐,在政务上,“ 称诏下旨,俨如皇帝”。
同年,豪格死在监狱里,其福晋被多尔衮纳为妃子。
多尔衮可以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他给了阿济格兵权,又将母亲牌位迎回太庙供奉。而且“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在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多尔衮兢兢业业奋斗多年,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新生的大清帝国逐步趋于稳定。大清差不多已成他的囊中之物,只等一个合适的契机摘桃子。
1650年,多尔衮打猎时坠马受伤,不治身亡,享年39。巅峰人生戛然而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正是实录多尔衮悲情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来,努尔哈赤的遗嘱就是要多尔衮继位,但四大贝勒强行颠倒黑白,他错失了皇位。
后来,多尔衮开疆辟土,攘外安内,凭实力当上摄政王,走上权力巅峰。可还来不及摘桃子就英年早逝,苦心经营的一切,都便宜了顺治。
另外,上天还给多尔衮安排了一个拖后腿的蠢哥哥阿济格,他当不上皇帝好像还真是命中注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