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荒谬与残酷就在于,当人放弃追问它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活出真实。
写这篇文章之前没做任何研究与背景调查,背调这么专业的事情,就交给平行世界里另一个“我”去做吧。《瞬息全宇宙》可以深挖的点很多,可如果一篇影评通篇都在分析剧情,未免不够有意思。
活着的价值
最近这几年,与宇宙有关的事物变得非常流行;似乎闲聊中不带点科幻元素,都无法表现对话的内涵和技术水平。
父辈们不乏天文爱好者,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好奇。可是在那个年代,科幻成不了流行。风能刮起来,总得伴有尘埃的搅动。资本带动,媒体助推,大众跟风。
技术发展固然是推力的一部分,那技术又为何而生?
当地球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和求知欲,当都市人在烦嚣中找不到存在价值,就会寄希望于未知。未知有时令人恐惧,但在恐惧变得可以承受时,它反而令人看到光明。
人无论做哪一个选择,都必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背着别人后悔或好奇过:如果走另一条路,一切是否完全不同?
未知可以是对未来的未知,也可以是对过去的未知。
“我常常想,如果报考了C学校,现在是否就前程似锦?”
“我常常想,如果和F君结婚,现在是否能过得幸福一点?”
“我常常想,如果留在自己的国家不出去,现在是否反而活得更逍遥?”
……
人们常常会想,如果选了A不选B,结果会不会就更好。
但很少人会问,如果选了A不选B,结果是不是会更差。
做选择时,人天生有自欺与自我安慰倾向。在选择成为定局的一定时限里,人的满足感会达到峰值。时过境迁,有的人开始醒悟,有的人开始怀疑,当怀疑攀至顶点或者到达某一种深度,就有可能走进思想的黑洞。
拥有的一切似乎在瞬间失去了价值,得到,反而产生怀疑。
对现实主义者会而言,这是种病,闲出来的。看看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连活着吃饱一顿饭已很艰难,根本连谈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可惜,电影不是给这一群人看的。
美颜、躺平、内卷、EMO、摆烂……从普通人口中到媒体字里行间,铺天盖地自欺、放弃与妥协的导向,在这个年代有那么一群人,这群人人群基数很大,生命力在逐渐变弱,也无法去感受真实带来的快乐与痛苦。
这群人害怕面对自己,还有那个由众多个相似体堆积而成的世界。
这群人很想走出来;但,找不到方法。
逃吧。逃不掉。也不能逃。
活在另一种真实里,不也挺好吗?
谁能说,出现在脑海里的无数次想象,不能就是平行世界里,另一个自己的影像呢?
谁又能说,虚拟的真实,不是真实呢?
真实,是什么?或许,它只对这个世界有意义。反正,对这群人没意义。
意义,又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给它的。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需要,也就什么都不会失去,没有失去,就不会痛苦。
选择本身没有对和错,也没有无悔和后悔,是选择的人给了它定义。
于是,这群人变成了不会移动的石头。
以局外人视野看繁星浮尘,任日转月移,受风吹雨打,人生,不过如此;人类情感,不过如此;而那些,与自己无关。
孤独者也需要知音
可是,为什么变成石头,内心还是会孤独。
明明身体与心灵,已无坚不摧。
明明站在顶峰,俯瞰众生皆像蝼蚁。
为何,还是想找一个人,去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悟?
为何,自问找到真理,还是要冲破重重宇宙,只为那一个人,去认同自己?
石头没有想象中那么享受孤独。
石头内心的黑洞,是害怕受伤的妥协。
石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不然它就可以一直留在原地,不再寻找任何人,任何答案。
石头,其实很可怜。石头,做不了真正的石头。尽管他们欺骗自己可以。
爱是那根线
其实有很多人爱,或者爱过石头。
风爱她吗?爱,可风带不动她。
雨爱她吗?爱,可雨没能灌溉她成长。
雪爱她吗?爱,可雪掩埋了她,让她窒息。
风刮她,雨浇她,雪冻她;这是石头看到的迷雾。
甘愿为她牺牲,与她联手的沙尘或岩浆,她无视。
石头,真的很可怜。
她不知道,哪怕成为石头,也一定有爱自己的人。
有的人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是石头,不是每一个假石头都那么幸运,遇到一个提醒她原来她不是石头的人。
爱并不能拯救一切,需要非常幸运地遇到那种爱,又不偏不倚,在该松手的时候松手,在该拉近的时候拉近才行。
就像放风筝一样。
但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拉住风筝的那条线,本来就很脆弱。
它一断掉,就随风而逝;或者,粉身碎骨。然而,这也是唯一能使石头重生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