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常可以看到朋友圈、微信群里转发下图这条评论,让我忍不住思考我们养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自己尚未有家有小学生的经历,对此我不多做评论。只是这位家长用健康换来的豁达,也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最近我们妈妈帮群里,也不断有妈妈来问”孩子不肯画画怎么办?”、“孩子动作慢怎么办?”“婆婆带娃诸多问题怎么破?”
其实,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两个字——信任。
一个朋友在我13号的那篇推文(链接)下留言说到我提到的修自行车的爷爷对孙子的教育在心理学上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普洛斯国王,性格孤僻,喜欢独居。因为寂寞,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竟还爱上了这个雕像。他乞求爱神阿芙罗狄忒赐予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他便如愿娶了雕像美女。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指: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提出了“权威性谎言“。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权威,因此,父母说的一些话,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孩子,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前不久一个小女孩跟我说的话:“吃饭的时候,爸爸跟妈妈说不要帮我夹菜,让我自己来,结果一边说着又一边帮我夹菜了。”
也许小女孩的爸爸意识层面知道要让女儿自己去夹菜,但潜意识其实是认为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才忍不住提供帮助。
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的前提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期待,并不会产生什么作用。
这两三个星期以来,每天早上我都会给小朋友念一首诗歌。念诗歌的初衷只是觉得诗歌的韵律我很喜欢,想着也分享给孩子听听。
小朋友似乎也有自己的喜好,有几首诗他特别喜欢,就会对我说:“再念一遍。”我就会反复念几次。
我没想过要孩子会背多少诗歌,我只是单纯的想把诗歌的美好传递给他。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一边玩一边背起了那首他最爱的《火车》,国籍、作者也一股脑地背了出来,只字不漏。
这样的惊喜,让我很意外。渐渐地,我便明白了,是因为我给了他自由和信任,他按着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在吸收和汲取他喜欢的东西。
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那个样子”还是“我相信,你是最好的,无论何时,我都会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呢?
我们带给孩子的是过多的压力,还是用爱和信任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呢?
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词汇叫——抱持。
也就是说,最好的养育环境具有抱持性。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孩子状态好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做到认可。但孩子焦躁不安,或者在大人眼中看到的是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忍不住苛责,觉得孩子是故意找茬。
面对后者的情况,我们的心里抱着“我发自内心地爱你,无论怎样,我都愿意给你爱和支持”,同时,也信任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冲突和内耗,便不复存在。
最好的期待,便是“我相信你”。孩子,也包括我们成年人,都需要肯定和赞美。
我们试着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会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成长,我们要做的只是支持,静待花开。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