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最后一天,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觉得还是不错的一部影片。
为何在三部国庆档电影里选这部?
可能是之前宣传到位,我印象里想看的就是夺冠。结果发现了3部让我纠结选择的电影《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夺冠》。
选在了国庆最后一天晚上去看,因为这会各个看完电影的人的数据已经有初步形态了。根据大家的观影人数和大致的口碑选择一部,应该不会选的太错。参考了豆瓣的观影人数,评价,以及这两天关注的公号文章的一些片段评价。最后选择了《我和我的家乡》。结果,老公看完眼泪盈盈,我也有点感动,都很心满意足的回家休息,为这个国庆长假画上完美的句号。
我和他讨论我的观影策略,他觉得我这样得失心太重,做事就去做,不要这么在乎得失。嗯,也是蛮启发我的角度。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
回来路上我们沟通最喜欢的是其中哪个短片。他最喜欢第四个,而我的思绪却不在情节上,而是在想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故事。
我的角度总结一下:
第一个:讲从河北衡水来北京打工人员由于医保引发的故事。
第二个:讲贵州村落UFO作为噱头吸引到文旅发展+科技与乡村融合。
第三个:在瑞士的中国老教师回乡村寻根寻乡愁+乡村面貌变化的日新月异。
第四个:网红直播回乡村,用城市里点亮的技能树再造乡村+生态技术对乡土环境的改造
第五个:中国美术老师放弃去俄国读书的机会来山村扶贫,用艺术建设美丽乡村。
这五个故事,太让我熟悉,因为这些场景就是我们公司过去四年做的事情。绞尽脑汁想创意,做文旅策划;收集各种农业科技来改造乡土环境;搜肠刮肚设计美丽乡村,让乡村更像乡村,其中的乡村面貌,乡情都是铺面而来的亲切。
这部电影,让我们的视角从之前精致的城市生活,之前向往的国外风景,转向乡村,转向故土,转向中国。
背后的背后是这几年的生态政策,脱贫政策,美丽乡村政策,涉及到乡村的教育,文化,基础设施,风貌,创意,产业,社会保障,再到涉及到人心的乡愁,乡情,乡愿,乡传。
其实是从意识形态在扭转我们的认知:
- 国外的月亮并不比国内的圆
- 社保不只有城里人有,农村也有
- 生态技术来改造乡村恶劣环境
- 电信、新房,新路等等新的乡村基础设施
- 用大城市学到的先进技能来改造乡村(eg,城里返乡的化妆师给村民化妆也是一个例子)
- 乡村也需要务实的科技来解决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 乡村需要创意,而高雅艺术(音乐,美术)需要结合大地的画布,高雅艺术进乡村,用创意点亮村庄。
- 在这个阶段,出国留学也许不如去乡村做务实的改造。
- 旅行也可以去村里,依然会带来惊喜。
等等视野转回中国乡村……
背后再往远看,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要开始松动,要先富帮助后富,共同富裕了。不仅仅是农民工的城市化,也要关注农民的城市化,城市人口乡村化。农村建设美好了,配备好软件硬件,城里人未来才会来乡村旅游,度假养老。而建设乡村需要城市里收获技能视野的人,返乡搞建设。回到乡村,最牵绊的还是那一份乡愁和情谊,感情的一种归属。
这也是在感动背后,看到的国家的新的历史进程。所以我还蛮庆幸选了这部影片,带给我这些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