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漫山遍野的蛋白桑,一望无际的荷叶田,星星点点的迷迭香,修整土地、扒於清槽、栽种幼苗……三三两两的农民们趁天晴,挥锄放水,有条不紊地在田地里忙碌着。这是记者在双峰县荷叶镇的田间山地看到的一幅生机盎然春耕备种图。该镇去年脱贫的王德华告诉记者:镇里和村里引回了能人,建起了合作社,他们入股有保底分红,能就近务工挣钱,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自己种植还保底收购。
荷叶镇龙吟村山高路远,有贫困户61户,192个贫困人口,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能人引领,产业扶贫资金投向贫困户,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用,容易打水漂,存在不敢用,用不出去的问题。
引能人回乡,把有资金有项目在外地创业成功的能人引回来,把农业搞活,把产业搞活,把引能人回乡和精准扶贫相结合,优化服务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回乡创业人士完善各种配套设施。
成为该村村支两委,挂点扶贫单位双峰县委宣传部和荷叶镇党组成员的日思夜想的事。
2017年,在广州做电脑生意的荷叶老乡曾良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经过前后数十次的沟通与相互考察,曾良来到龙吟村,流转了
能人视野开阔,点子多,懂经济,善经营。曾良在该村东山寺林场先后投入300多万,栽种了极梗,黄栀子,迷迭香,油茶林,软皮石榴,村民们看到曾良是个能赚钱的人,也愿意把扶贫资金以入股的方式交给他,保证每年最低10%的分红。牵头成立合作社,建立种植基地,流转贫困群众土地,优先雇佣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带动贫困户脱贫,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精准扶贫。
去年10月,荷叶镇政府又将石鸡寨景点交给他,让他去开发。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荷叶村,原本在株洲市种植葡萄的荷叶能人刘刚被该镇和村支书打动,来荷叶村种植沃柑,注册了生态农业公司,吸引了57户贫困户入股,前期流转了近40亩田地,目前正聘请该村贫困户挖洞种植,预计明年即可结果。
黄藤村,是在卖汽车配件,一年可赚二三十万的王荣辉回来了。
对乡土有份感情在里面
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面积2460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8.8%、丘陵山地占91.2%。现有贫困村107个,贫困人口15285户40798人,贫困发生率12.39%。(1月23日 陕西日报)
为了让贫困群众搭上产业扶贫的车,2016年8月,在汉中市和勉县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吴家湾村决定采取“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上3名“能人”各出资10万元,80户村民以土地一亩一股、资金一股420元的形式入股。同时,为28户贫困户每户配股2份。合作社通过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行经营管理。
再穷的农村,也有一部分群众很富裕,这部分群众他们头脑灵活,善于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产业,有的根据当地的实际,大力发展提农产品,有的大力发展喂养业,有的搞产销,把山区的农特产品运到城市,把城市的日用品运到农村……这些人被当地群众称为致富的“能人”。这些“能人”无论是对当地的情况,还是对市场都非常了解,脱贫攻坚中,地方政府打好“能人”牌,让他们来引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勉县探索实践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帮扶模式是很有意思的。让贫困户群众带着自家的土地,加入到“能人”的产业发展当中去,这既盘活了贫困群众的土地资源,而且为困难群众增加了四个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收入,土地入股股东每股收入350元至400元;二是务工收入,去年全村入股农户在合作社务工共获得12万元收入;三是分红收入,猕猴桃见效益后,每年拿出60%的利润,用于股东分红;四是政策性补贴收入,入股、托管土地的农户,每年享受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每亩58元。
贫困群众有了这四个方面的收入,摆脱贫困那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从更长远来看,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贫困群众或者继续跟着“能人”干,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或者在合作社学到本领和技术,加之有一定的资金结余,自己创业,自己去发展产业,无论走那一条路,对贫困户群众的脱贫都是事半功倍的。
“能人”是农村扶贫攻坚不可缺的财富,地方政府激发“能人”的活力,让他们引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用不容小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