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流淌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社交软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模糊了时间边界。
我曾经在周六凌晨两点半接到过老板(现在已经是前前老板)的微信,他通过手机把焦虑传递给我,又无情地夺走了我的周末。也曾在晚上11点半和好几个不同城市的同事在群里分工协作。
后来我发现,没有边界的只是工作,朋友是有边界的。比如我的高中密友、大学舍友、工作后的好友,他们都在我的微信通讯录里,却不会无缘无故找我。
于是,我有了很多潜水故友。
最近不知何故,潜水故友频繁冒泡。
除了前几天因为鸡娃和工作时间冲突,找我聊聊自主创业的小卷子,又陆陆续续有两位故有联络,所聊内容都与职业规划有些相关。
第二个冒泡的好友是Lin。
与Lin相识于一次公开课培训中,我们算是不同行业的同行——在各自的企业中从事相似的岗位。那次培训,我们被分到同一个小组,课程结束后,大家互相加了微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应该只会躺在彼此的微信通讯录里,直到彼此再也想不起对方是谁。
相识一年后的一天,我接到Lin的电话,她正要主导开展一个项目。经同行推荐,知道我之前也主导过类似项目,于是来电取取经。我毫无保留地发了一些材料给她参考,又分享了整个项目执行与迭代的过程、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自认为的关键环节。
这次交流我的印象是:
1、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2、她在现在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是一位很优秀的同行
3、她一直有主导公司的****项目,经验很丰富
与Lin再联系又是一年多以后,这次是我找她,就她主导的****项目向她取经。Lin毫无保留的给我分享了她的项目实施过程,经验、心得和相关材料。
第二次交流后我们发现:
1、我们几乎在同一个时段进行了一次职业边界扩展,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
2、我们在上次培训后,都报名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且都成功拿到了执业证书
3、我们的性格特质的确很相似
此后,我们联系的频率还是不高,大约一年才会联系一两次,但交往深度更深了。
我们会在岁末找一个茶馆泡一下午,也会约着吃一顿饭。我去他们公司给她站过台,担任他们的培训讲师;我也邀请她来我们公司站过台,担任我们公司的客座讲师。
再后来,因为yi情、工作等原因,我们联系更少了,线下更是没有约过。但我知道,她一直还在原来的公司、原来的岗位,优秀着她的优秀。
这次联系,Lin说她最近一直在考虑本职工作还能做多久,感觉除了工作之外,还得培养点其他方面的能力,趁着现在先用业余时间做做,等真有一天,职场对我们不友好,就可以转身了。
Lin的焦虑,我特别更共情,不仅仅是最近,在更早之前我们就谈过这个话题。
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联系的这三年里,我慢慢学会了放下焦虑、随遇而安、做一条记忆只有三秒的咸鱼。而Lin在风云变幻的内外部环境中,愈发感受到职业转型准备的迫在眉睫。
这个命题太大,大到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微信聊天讲清楚,我们相约这一波YI情结束后,找个安静的茶馆,好好聊一聊。
结束与Lin的聊天,再次感慨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不容易。
属于我们的生活主旋律是“变”,考大学的时候,遇到了招生机制的“变”,毕业后碰到了就业政策的“变”,结婚买房的时候遇到了房产政策的“变”......
我们被告知“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
对,我们已经接受并时刻准备着拥抱变化,因为我们内心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安全感。
尤其是在这个可以载入历史的大时代里,尤其是到了这个生不如狗的年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