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大公司的workshop和论坛上,谈战略必谈方法论,必谈框架,必谈集成。但反观其执行过程,充斥着繁杂的流程和利益的纠结,把一种技术上的简约和整合变成人员和利益上的壁垒构建,层层部门墙,事事先撇清,从公司各个组织结构的利益观点看,无可厚非,技术官僚总是爱做这些扯淡的事情,见怪不怪,当然大公司也不关心这些改进对现实有无实用价值,只是表现向前演进的表象和对演进过程的解释权威。这就好像上层建筑中政治划分阶级利益,经济又需要拉动各个阶层的联动。
胡适先生近一百年前就讲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毛先生还专门成立了问题研究所。可见问题研究始终还是解决方案的具体可行措施。蓝图画的再好,终究不能落地。制度设计者在思考现实中还不存在的物体时,往往愿意用经验和乐观情绪去构建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事物,但实际上不存在完美,一种理论在逻辑上自洽,在连接上他洽是需要花费很多年的观察、思考、改进甚至推翻重来的。现在的大公司的设计师们在做制度和组织设计时过于急躁了,也许是急功近利,也许是指标压力,或者是其他原因,所以这个时代浮浮沉沉,缺乏健康的基因去诞生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和思想。
功利主义
笔者所理解的功利(现实)主义就是基于自身环境,为短期的考核、领导满意度输出一种迎合大众、符合主流学院派观点、看起来完美牛逼、貌似容易实现、能够说服他人接受的思潮,在经济高速过程中,这种主义即使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但被高产值或者平均期望值所掩盖,又便于快速复制,成为沟通的通用语言,在大众中能够找到大量的拥趸去完善其理论依据和正确推演。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要难上很多,不需要高大上的框架和理论依据,从最前线和最底层的实际出发,解决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往往被讥讽为目光短浅、low逼,在组织内部往往不受重视,但最终往往就是这种不高级的方法去帮助高大上擦屁股,很多项目就是光鲜的外表和一堆补丁组合成的。实际的技术问题其实并没有被解决或者优化,一旦转到维护或者后期开发就会面临无数的大坑,就是这样产生的。
让大家失望的是,这种情况没有方案解决。因为做事的是人,不是机器。 优秀的团队也都经历过这些阶段,但随着时间和实践的积累,团队成长了、存活了、壮大了,获得了话语权和资源调配权,在主要的技术、组织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会将功利的基因压制到最低,能针对痛点快速改进,不是被功利主义者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对于成长阶段或者松散、不够强势的团队来讲,即使有明白人也会选择利益站队,没有受益就没有勇气改变什么。
团队管理
终究是一句虚话,良性的合作团队不需要多少管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低效的团队不可避免的需要加大管理、沟通成本,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制度。有互联网公司强调扁平化管理和员工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和这个矛盾,这就是一个好的现象,起码我始终认为想解决这些主义的问题,就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变革、痛苦、牺牲终究会有的,但是不能一直是变革、痛苦和牺牲,否则就是走错路了。 还是那句话,实用的精髓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需要去盲从,去妥协,功利主义解决不了的,就需要换个思路。
暂时不写了,话题太大。头开的有点大,后面再改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