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9-06

2018-09-06

作者: 金小妞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22:29 被阅读17次

    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

    在中国,有些家庭在我们看来不只是父母有些小缺点,但其实那是一种不健康的家庭!那么,你以为的那些小缺点到底是不是真的亚健康家庭呢?看看下面这10种典型不健康家庭,有没有你家!

    有一个过度严格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理想化的一个父亲,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

    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

    限制孩子的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隔代卷入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笼统的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

    在中国,有些家庭在我们看来不只是父母有些小缺点,但其实那是一种不健康的家庭!那么,你以为的那些小缺点到底是不是真的亚健康家庭呢?看看下面这10种典型不健康家庭,有没有你家!

    有一个过度严格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理想化的一个父亲,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

    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

    限制孩子的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隔代卷入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笼统的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gf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