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智能+终身学习时代,怎么更好地教书育人?

智能+终身学习时代,怎么更好地教书育人?

作者: 智能观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09:15 被阅读0次

    智能时代,

    我们教育人,

    责无旁贷地成了终身学习的拓荒者。


    又近考试季了。

    你的学生们是什么状态?

    这样?

    还是这样?

     

    这些,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最典型的状态。很想看看名校学生这两天的状态,但在网上并没有找到。身边那些处于考试季的北大小伙伴们,依然早起晚睡。

    同样是学生,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

    看到今天大多学生的学习还只是为了能通过考试,为了能拿到一纸文凭,以便日后换得一份不错的工作,让人很痛心。

    看到今天的学生调侃老师的话,跟十几年前我们的调侃是一样的。让人很难过。

    教育是传承,但传承的不该是焦虑、死板,甚至迂腐。

    二 

    身为老师,我们知道,眼下的教育不能再秉持过往的灌输历史了。虽然教育不等于毫无灌输,但至少,我们应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

    朱永新老师在最近的微博中说: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朋友王人平也认为,如何唤醒、发现和保护好学生的兴趣,是每个老师、家长非常重要的课题。

    日前,作家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讲到:想让孩子爱读书,父母要先爱读书。不能父母天天玩手机,却让孩子去看书。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爱看。

    同样的,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老师们首先要对学习和知识充满热情与兴趣,这热情,恐怕不应是表面和空洞的。

    毕竟,我们谁都不希望自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到了考试季就突击,毕了业就把知识都还回来。

    我们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对教育产生极大变革,能让我们的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现状却是老师们只是希望科技能帮他们解决目前工作中的问题,而非帮助他们创新。

    还有一点我们忽略了:你是不是一边对自己的学生、孩子寄予希望;一边对自己妥协;一边抵抗或传递着压力、焦虑与不安;一边抱怨或焦虑着生活中的不如意,感叹学生难带,然后一如既往,得过且过?

    朋友说,身为父母,我们到底给孩子传递了信心、快乐、勇气和力量,还是压力、痛苦、焦虑和恐惧,是需要我们时时反省的。那么,身为老师,我们给学生传递了什么?

    很难想象,在这个高速变革的时代,在这个贩卖迷茫、追求速度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业者自身也迷失在这变革、迷茫、表面功夫中,能教育出怎样的未来?

    智能时代,我们教育人,责无旁贷地成了终身学习的拓荒者。因为,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私认为,父母强,则少年强;老师强,则少年强;然后才能国强。

    三 

    最近读了吴军老师的新书《态度》,很敬佩吴军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沉淀、反思与行动的习惯与力量。这本书,集结了其给女儿的40封家书。他从人生哲学、洞察世界、对待金钱、人际关系等六个方面,跟女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这样身体力行的爱的表达,不仅影响、滋养了孩子,更帮助吴军老师自己觉察和不断成长。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察觉和成长自己呢?

    从成长型思维开始吧。

    曾经,听到有人说:老师这个群体,是最无知又最自以为是的。因为他们以为身为老师,就真的无所不知。事实上,他们懂的,只是自己学科里的那点东西。而中国家长对老师的恭维,又增加了老师良好的自我感觉。其实,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是当面恭维尊重,背后在骂娘的。

    听到这样的评论,你什么感觉?

    我只感觉脸上一阵红一阵青一阵紫;感觉心在滴血。因此,我们想成长,想跟上这个时代,不该再是简单的读读书、备备课、听听讲座,而该彻底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根本。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原因,找差距,找解决方法,然后投入时间与精力,直到问题完美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抵触心理、逃避情绪、畏难或放弃的念头。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不惧挑战、不安于不理想的现状、具有足够的韧性与创造力。

    这些品质,也是社会、企业最需要的。

    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在几年前。当时我惊讶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这种方式的差距。

    我自认是不畏难的人,喜欢挑战与改变,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依然容易有抵触情绪;遇到困难,还会有“为什么这么难?是我不行吗?”的怀疑。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我,遇到问题,应该首先问:我差在哪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需要多少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学习?

    长辈告诉我:不要吃惊,中国式教育导致了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只要懂得践行成长型思维,并不断练习,有一天你的思维方式也会改变。

    第一年,我尝试,但巨大的惯性思维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成效不大。

    第二年,继续练习、尝试,收效明显但依然需要提升。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多么不容易。

    四 

    国外有个老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她第一次听到成长思维理论时,首先想到如何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思维模式。是的,对于老师来说,有好的方法,很容易第一时间专注于能否帮助学生变得更好。

    但随后,她意识到,想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个思维模式,首先应该自己掌握且践行,因此,她开始了挑战自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践行,她取得了一定成绩。她说:“以前的我经常陷入困难,并任由自己待在不满意的境况里,然后给不成长找很多借口或理由。但我知道,想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是你知道理论就可以,而是需要去行动。虽然真正做到很困难,甚至有点痛苦,这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但也是值得付出努力的。”

    她总结了自己践行期间的6个秘诀,我们来看看:

    1.专注于艰难的事。

    在这个老师职业生涯的早期,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虽然自己教的阅读和文学讨论课效果很好,但她并没有真正教学生们写作。因此,她决定每周拿出一天时间,作为写作日。

    经过十年尝试、几千页的创造性写作之后,她感觉仍没有成功教会学生写一篇研究论文。因此,她在时间表中排了三周时间,专门用来教研究论文。

    她说:“与其关注我知道的,不如寻找我的弱点。通常,这些会是我不太喜欢或不擅长的领域。但当我专注于对我来说也比较难的东西时,可以让学生看到我如何解决困难,如何推动事情的发展。这期间,我给了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体验。”

    换言之,别怕在学生面前出错,更不用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我们虽然已经鼓励孩子们要挑战权威,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要敢于质疑家长和老师。但更多时候,这种鼓励还只是表面的。一旦在学生或孩子面前出丑,或让孩子们发现我们错了或不会了,对于国内的大部分老师来说,恐怕更多的还是不舒服。

    2.尝试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果它们不起作用,请多尝试几次。

    作为老师,她进行了一些疯狂的教学尝试。有些事,她马上意识到应该承认失败,因为很难推进。有些,即便她知道不会成功,还是坚持了几个月才承认没有成功。

    她说:“如果我害怕失败,根本就不会尝试。同样的,我认为这里的关键还是关注弱点、关注不太好的东西。如果对很受欢迎的作业进行适当调整,或许会比较容易而且有趣,但我不感觉那样有什么进步。当我集中精力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时,我感受到自己和学生都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3.尽可能寻求反馈。

    反馈或者评估未必要来自管理者,可以来自其他老师,或者学生。约12年前,这个老师换了一所学校,刚到新环境,她和一些新学生的相处很困难。有一天,她的一个同事进来,递给她一张纸。纸上写着她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没有评论和建议,也没有删减,只是如实地记录了她所有的表现。

    她说:“面对这个现实,说实话有点残酷,但它让我看到我在课堂上遗漏的东西。”

    两年前,她的学生们做一个小组游戏项目时,有的组失败了,败得很惨。她用了一天时间跟学生们聊天,听学生们反馈。然后通过反思问题和写作,发现了该项目失败背后的原因。

    4.知道你在不断成长。

    她把自己看成是B+老师。

    她说:“也许有一天我会成为A老师。我鼓励自己变得更好,这意味着我不会认为每一次尝试新事物都能做到完美。”

    5.每天结束时反思,尤其要反思那些糟糕的事情。

    因为反思,她从让她头疼的学生和某些失败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

    她说:“如果我认为这些让我头疼的学生和失败的课程都不是我的问题,那我永远不会学到东西。也许某一天,某个学生会不在状态,但如果一个课程对整个班级来说都达不到我希望的效果,可能是我做错了。”

    6.请注意你固定思维的区域。

    她说:“我很容易在某些新尝试面前认怂。我认为术业有专攻,有些领域我就是不擅长。但我知道,这个时候,是我在困难面前找借口。反思我的态度,以及它如何影响我的成长意愿总是有用的。我不能始终对所有事都有一种成长心态,但我注意到,当我说自己不想尝试某事时,说明我在害怕。

    五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听朋友们聊起自己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即便再平凡,都闪耀着光芒。

    可是,梦想不是说出来就能实现的。实际上,梦想是最无力的,因为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它。在追寻它的路上,我们很容易在各种困难面前逃离,去走一条更容易的路。

    但是,身为教育人,我们共同的梦想,应该都是可期可见的更好的教育,是真正的全人教育,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我们世界的未来更好。

    —完—

    亲爱的朋友:

    想要成长,就要敢于跳出舒适区。

    我们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自己敢不敢呢?

    关于我们自身的成长,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欢迎留言。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安!

    智能观 灵米

    2018-11-22 于北京中关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能+终身学习时代,怎么更好地教书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ik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