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176篇原创文章。本文约20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这两年,有个词我们经常听到,那就是“不忘初心”。和很多概念一样,它也是提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如果你也是想到做不到的人之一,不必自责,因为相比知道该做什么,知道怎样做要难得多。还有比这更难的,那就是搞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号召应该做什么的文章多,提供方法论的文章数量就少很多,而把方法后面的原理说清楚的文章,就是凤毛麟角了。把一种行为的理由想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冥思苦想也无济于事。可是,这世界的奇妙就在于,有些你苦心孤诣也不可得的领悟,却会在和人不经意的对话中悄然出现。
最近,我就经历了一次这样的顿悟。这个顿悟就和“不忘初心”有关。
小孩儿、衣服和温度
这几日,我和路夫人来加拿大一个小镇看望两个干女儿。她们是友人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和路夫人同月同日出生,现在一岁半。两个小姑娘“长势喜人”,才一岁半,身高已经一米,不用说,将来指定是冲着一米八去了。
除了长得快,她们似乎也很耐寒。友人家是一栋两层的house,房间采用中央空调制冷,温度设定在19到20摄氏度。在房间里,我和路夫人都感到有点凉意,所以都穿了一件薄外套。但两个小姑娘就是一件薄薄的连体衣,每天玩得不亦乐乎,丝毫没有冷意。
朋友的房子就这事儿,我和友人聊了起来。我说道:“在中国,要是我们父母一辈的看到孩子穿这么少,肯定得叫嚷着加衣服。你看,国内小孩儿爷爷奶奶带的,哪个不是裹得严严实实的?”
友人回答:“幼儿冷点好,她们每天是摄入了足够的热量的,需要消耗。温度太高,也影响睡眠。睡少了,长得就慢。”再谈到为什么我们上一辈总怕孩子冷着时,友人提供了一个解释:
“以前这样做可能有它的道理。那时候,大多数人都营养不良,热量摄入不足,保暖就很有必要。但是现在再这样做,效果就相反了。”
这个解释让我很受触动。这个解释是否正确,我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用对手段的信奉,代替了对目标的坚持。
显然,不管哪个时代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是目的。在物质条件不好的年代,多裹几层衣服,是实现这个目的不错的手段。但现在条件变好了,那个手段已经不适用了。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将先前实现目的的手段奉为圭臬,不肯轻易放弃。这其实就是忘了初心。
如果仅仅是忘了初心还算好的,现实是,总有那么一群人,不但将当初的目标忘得干干净净,还竭尽全力把过时的手段神圣化,容不得一丝反对。这种人,则不但是蠢,而且是坏了。究其原因,很多手段已经成了power的有机组成部分,放弃这些手段,就意味着要放弃相应的power,这在自私自利的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做的。
英语教学的手段和目的
大家知道,我是教英语的。任何发现和感悟,我总会想一想它对英语教学有什么启示。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用手段代替目的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单词的教学。
传统上,单词教学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老师教读,学生跟读。我想,很多人都听过read after me, twice a word.这个句子。然后,老师对重点词汇写下满满一黑板的例句和同义词拓展等,勤奋的学生就认真的做笔记。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我初中学英语的时候,就需要老师这样教。因为那个时候老师就是我们唯一的资源,除了老师,我们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学习发音和接触那么多例句。老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在那个时候,上面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一目的良好的手段。
然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提供发音的电子词典唾手可得,各种例句、同义词、派生词、相关词组随手可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目的仍然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那么推荐靠谱的字典和查询工具,允许学生接触这些工具,恐怕是更好的手段。
可遗憾的是,在很多学校,词汇教学还是以前面提到的那种古老的方式在进行,学生不但没有得到靠谱工具的推荐,反而被禁止使用工具。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
如何不忘初心
想通了手段和目标的关系问题,我们就解决了如何才能不忘初心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现在的做法是当前条件下,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吗?这个手段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现在和那个时候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手段的变化吗?
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不忘初心也就做到了。
最后,分享一些这几日在友人家的照片和视频。不忘初心,与君共勉。
友人家对面的房子,门口的花开得不错
友人变着花样给我们做早餐(注意,都是出自一个美国白人之手)
每次去友人家,都像住宾馆一样。浴巾准备四五条,过两天就换。洗手台也摆满鲜花。
友人门前的小草坪
站在门廊前看出去
院子里的树莓长势喜人
路夫人摘了满满一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