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疯了,这群人疯了!就连一起串联过“私约”过的时老师也抗不住卢老师的诱惑,群主的逼供,众书友的糖衣,乖乖上交了总结。这是逼死人不偿命的节奏啊!
面对史上从未有过的如此温柔独特的严刑逼供,我的反抗如同落在松软的棉花上,孤掌难鸣,无处发力!好吧、好吧,缴械投降了!正襟危坐,收心敛气,回首岁月,书写下我歪歪扭扭的2020足迹。
2020年极不寻常。庚子鼠年疫情肆虐,看不见的影响看得见的,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深刻影响。但我仍然无比留恋,希望这一年的时光可以长些,再长些,我的日子可以过得慢些,再慢些。
其实,当我写着《这个时代这群人》时,我是有预感的。我心里想的是:或许,接下来这一年,我和这群人在一起的次数不会这么多了!
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事实更讽刺,相聚的次数居然那么少,少到屈指三次!仅仅三次!
一开始是因为疫情严峻,我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此为借口和理由,搪塞自己的惰性。后来,疫情没那么严重,我又以国家严令禁止人群聚集为由,让自己可以安心宅在家里不出门。再后来,渐渐有一种近乡情怯之感,既渴望见面又怕见面,这样子一天天下去,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的学习已经掉队很多。越觉得拉下的多,越感到补上去的困难,越不愿面对共学的书友们。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经计划好了,下午的时间就是赴约,赴四年多来形成的一周一次的惯性聚会。一定要去!我甚至在心里攥起拳头,弯了胳膊,大喊一声,嗨!给自己壮行。可是,有时候,因为给时老师打电话邀约同去,而她刚好有事,我也就打消了念头;有时候,是午休,睡着睡着时间就过了;而有的时候,明明已经起床,梳洗完毕,准备好书本,揣好钥匙,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迟疑数秒,发一会儿呆,口里喃喃一声,算了!又折了回来。搞得我们家小军莫名其妙,问:你不是说去学习吗?
不去了!我故作潇洒的回答,其实心里已然溃不成堤。
我确实也想过参加,一定要参加,我甚至想过带我姑娘进入这个群体熏陶一番。所以,那一次,暑假期间吧?我属于有预谋的筹划,好说歹说,才说服姑娘陪着我来参加线下活动。当时我志得意满,以为首战告捷,接下来一定是捷报频传。不想,回来后,姑娘说:以后,我不陪你去了昂,我有我的圈子!
哎,作为母亲,我不就是想把我认为这世上最好的人和事物带给你嘛!
说到这里了,我还是想请求大家:首先,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绝不可以让我姑娘知道。其次,一定要配合我,今后还得想办法,让我们国学小组的威力辐射到更广泛的群体,包括我女儿这样的年轻人。
当然,预感到自己不会多次参加也是有原因的。彼时,我收到另一位我尊敬的老师伸过来的橄榄枝,希望我加入她们的组织。对于我这么一个从小自卑到尘埃里几十年的人,他人的一句肯定都会让我灿烂甚至泛滥,何况是我尊重喜爱的老师对我的青眼呢?受宠若惊之余,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小心谨慎的,感恩戴德的,接受了这份特殊的邀约。从此以后,我的心里便有了两位佳人,一个住北方,一个住南方。我在心里发过誓,一定要不偏不袒,一样对待,绝不厚此薄彼。
我知道,群里的书友们其实和我一样,参与的群体很多,不止一个。不过,在我的眼里,大家能够游走在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很好的平衡它,并做得公私兼顾,安排合理,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忙而不乱。真令我无比钦佩!而我呢!却因为这个选择而变得方寸大乱!除了国学群的读书打卡,我另外一个打卡是这样的:两个小程序打卡群,一个读书10分钟,100字的日志;一个磨课打卡10分钟,100字磨课文字,这个后来就没怎么坚持好,流于形式,两个都成了读书打卡。即使这样,真正坐下来去做,至少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完成,而且是日日坚持,不落一天的。
哎呀呀,写到此,突然想起,我忘记打卡了!一会儿见……
看来写总结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及时帮我挽回了漏读一天的可能,我那200元钱在向我招手了!对了,这个打卡是每人上交200元,坚持半年,200元钱如数退还。
金钱就是力量。
说到哪了?对了,我是本着一样对待,绝不厚此薄彼的。所以,两个群体的读书打卡我都尽可能的跟上大部队。哪怕很多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读的是什么。 ——这也是我的一个烦恼。我常常想,我这样做,本意是想离我的心越来越近,做到活在当下,正念觉察,今心为念,我怎么觉得自己南辕北辙了呢?
两个群体的线下活动时间都在星期天下午。一开始,我的想法是,这边参加一次,那边参加一次。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而且,我也预留了国学组学习的时间,可惜,如前所述,一次次的缺席让我感觉自己像差生一样,越来越不敢面对读书,更无法面对大家。只好搁在家里消磨时间,或者随便填补一些别的事情。
事实上,我不得不说,不论何时,我首先平衡的是我的工作。任何情况下,只要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安排好,其它的一切都靠后,这是我一贯的基本原则。今年我给两个毕业班上课,我的工作量在其它学校大概也不算最重,但在我们单位,当大部分老师只有那么几节课时,我和另外一位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成为单位名列前两位的“课”量级老师。
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每个人都一样多。你在这里花得多了,在那边就得少一些,时间“守恒”嘛!何况,我总不忘想方设法预留我闲暇偷懒的什么也不做的时间!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一年,我做得并不多,也不够好,只不过在糊里糊涂用事情填满时间的空格而已。
这一年,还有一位神秘的男性老师用他的声音陪伴了我一百多个日子,尤其后半年。他是我的新偶像,也是很多我看不见面孔的线上学员的偶像。是他,让我如同闯关游戏似的感到自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是他,让我在历史深邃的纵向浏览中,觅得横向的坐标。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那个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遗憾,我一直很懵懂,不过我确定的是,我是有恐惧的。他说过,贪婪和恐惧是最基本的力量。恐惧包括生存恐惧和死亡恐惧,我想我是有死亡恐惧的,也正因如此,我希望在“吾生也有涯”的有限时间里,采集一些“而知也无涯”的果实,如果能够因此而受益他人,那是我的福分。
与我心仪的明道学社线下失联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庆幸线上的那条依然结结实实的把你我相连。这一年,依然有一搭没一搭的读着《论语》,《诗经》和《左传》。虽然我本愚钝,很多时候只是艰涩的阅读,难品其韵,但我依然在这里。读《论语》,很多人忽略不读不讲的部分,关于孔子日常生活中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我们居然品读了那么久!《诗经》中,相较于“雅”,我还是更喜欢“风”。今年的《左传》有印象的只有那些典型的战役和有趣的故事了,比如鞌之战啦,病入膏肓啦等等。
知道不?我可爱的书友们,你们或文辞优美或哲理深刻或行云流水或质朴守正的(引用闲云悠然语)年终总结既让我击掌叫好,又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压力”?我读着的哪里是年终总结,分明是一张张因为成长而自信洋溢的脸,一个个在古圣先贤的智慧氤氲下通透率真的美好的心灵。卢老师如数家珍般一个不能少的“看见”,靳群主信手拈来的《易经》引用和深刻感悟,众书友紧随其后一浪又一浪叠起的妙笔生化,我有多么汗颜?我懊悔呀,那些呆在家里,躺着的日子,那些坐着的时光,那些划拉屏幕的时间。我错失了多少精彩,你们的美好惊叹了我!
我深深知道,正如席慕蓉的诗: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在这条前行的路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有你的诗意栖居,我有我的柴米油盐。我们的根系大小不同,深浅不一。但是,我们的树叶一样在风中摇摆,在云里相触,并互相致意!就这样吧!既独立,又连接,各自成长,心生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