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之所向,行之皆往

心之所向,行之皆往

作者: 品读生命 | 来源:发表于2023-12-02 05:21 被阅读0次

      应初一级部王主任邀约,让我给初一家长开一期家长报告会,看到王主任给的主题“家长的焦虑:1.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了不听  2.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催促”,我不禁哑然失笑,似乎上一级她也给过我类似主题,当时疫情网课期间,很多孩子居家学习和父母经常冲突,也因为网课学习而动力不足,但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报告没有做成,没想到这一级还是类似情况,我觉得一方面王主任很执着,这个问题应当也是她思虑很久的问题,另一方面长期的级部工作使她也有很强的觉知力,看到不同表象下的问题共性,既然这个问题再次跑到面前,我大概和它也有点绕不开的缘分。

        回想上一次没有做报告的原因,其实沟通很好讲,当时我给其他年级家长做了相关内容的网络讲座,反响也可以。可是内驱力问题,我觉得好有难度,如果是一个学生的内驱力,似乎对症下药,相对容易解决。整体去讲内驱力,大概与当时网课环境密切相关,你总不能说大环境错了,我们不得不被动适应吧。当时没想通,所以就不了了之。现在正常上课,孩子们依然内驱力不足,难道是疫情的余危未过?脑海中无数线索飘过,总感觉不是想要那一个。只好把疑惑交给潜意识运作,偶尔有点思路就记一下。于是在一次听课时看着学生课堂状态,灵感一现随手记了三层次十余条。而后某天,整理咨询记录,又有心得再记录一版。再后来与初一咨询学生家长座谈,在抑制不住的喜悦中又补充一些内容。还有就是大量育儿文章的阅读,寻找突破及佐证。于是就有了第三版和第四版思路。此时王主任与我核对报告会时间,为了不再过度扩展,我赶紧定好时间,好比是按下暂停键,开始制作课件。这时候才感觉,似乎之前的准备还是沟通为主,我归纳了亲子沟通中的共性问题,尽量不重复网课讲座的内容,可是内驱力在哪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情绪激动,在学校呆不下去,强烈要求回家的孩子的诉说让我豁然开朗。“爷爷奶奶让我考研究生,读硕士读博士,我根本做不到!我妈妈不陪我看病,说我就是看手机看多了,自己找事,更不同意我在家里呆一段时间,可是我根本学不进去……我小学时就养成了坏习惯,玩手机,不会听讲,现在更是一点儿都听不懂了,我待在学校就心慌,手发抖……”这不就是沟通与内驱力的问题吗?家长和孩子各说各话,谁都没有为对方考虑,一个不被接纳,不被允许,没有任何美好体验的孩子,何来内驱力?

      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家长要么控制不放手,或执着于讲道理,或以发脾气来恫吓,还是刻意感动让孩子羞愧屈服,都是单向输出,没有想过去听见,去看见,去回应孩子,孩子体验到的都是被迫,羞愧,不服,恐惧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丧失动力。而如果能看见成长中的孩子,尊重“小大人”的地位,愿意听,有共情,会回应,多表达些关心、支持、肯定,慎用批评、惩罚,多提供些情绪价值,养育孩子中不放弃自我关怀、自我成长,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价值观、掌控感……”等美好体验,孩子感受到真情互动,心中有爱才会眼里有光,才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向光而行,追逐光明。

        酝酿了半个月之久,在12月30日“沟通与驱动,做智慧父母”的报告开讲。也许是梳理的时间足够长,素材足够多,也许是在准备中自己也获得了很多认知的升华与心灵的疗愈,感觉这次报告的过程,我自己有了松弛感,不再如以往汲汲营营的极力回想文字稿的内容,生怕表达不够准确,不够精彩。整个过程意随心动,活水自流,第一次觉得现场说得比文字稿准备的丰富,最后还有勇气挑战家长现场提问。为自己点个赞!          心之所向,行之皆往。回想整个过程,得益于十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浸泡,得益于近五年来持续尝试的咨询,得益于所有走过的磕磕绊绊而不停遁,得益于同事张迪老师的持续交流督导和王主任的不断信任邀约……天时地利人和,一切相遇都是美好,一起走向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之所向,行之皆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lh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