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关于马云的一期《重回课堂》的21分钟的演讲视频,老伴一天早上在头条不巧看到,与我分享,并嘱予作文以记之。
马云所讲的教育,跟我这段时间看到的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未来学校“的一些观点是有相似之处的,他们都在对当今的教育进行批判和思考,他们都一致认为当今的教育并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他们都感到如今的中国教育是有缺失的并且是需要变革的。
当然,马云在这段比较随性的演说中并没有像朱永新教授那样对未来教育的蓝图进行设计和规划,他只是针对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些有悖孩子发展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这段演讲的主要观点就是,中国的“教”很成功,“育”很不够。
他认为,“教书”教得不错,学生的双基很扎实,“育人”不到位,体育、音乐、美术完全不重视(我们学校如今音体美老师少数是兼职的,大多数都是专职的,应该比较重视了)。
马云所谓的“教”是指教学各类知识,比如语数外等知识,“育”是培养人的艺术素养,譬如音体美等方面。
马云说,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就必须学习唱歌,必须学习音乐,必须欣赏音乐,因为音乐是跟天堂通的。 学习了音乐就是为找到自己走向通向智慧的途径,多了一条道。
马云举了个例子,说有个中国家长送孩子去加拿大学花样滑冰,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加拿大去学滑冰,中国的花样滑冰在世界上也是很厉害的了。这位家长解释说,中国花样滑冰的音乐是背景音乐,而西方的花样滑冰是把音乐沉浸到里面去的。
马云认为自己音乐方面没有鉴赏能力,那天听郎朗弹钢琴,似乎知道里面有激情,我只知道弹得好听,但是弹的什么他却不知道。
体育则是培养孩子们团队竞争力的途径,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
马云又举了一个例子,两年前看到一堂体育课,当时老师倒背着手在训话,马云吃饭吃了20分钟后,看到老师还在那里训话,接下来男生跑了三圈,女生跑了几圈后,下课了。好好的体育课就这样耗掉了。
体育就应该培养团队力量。群体运动尤其重要,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就是在这些球类运动中培养的。
中国的单项运动都比较好,缺乏的是竞争性的冲突,在冲突中把握,在运动中有冲撞,在冲撞中解决问题。
美术更是能陶冶人,然而,有几个孩子是因为学校的美术课而爱上了美术?还不都是参加高考前花了许多银子在外面速成才上的美术专业,跟我们的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几乎毫无关系。
关于音体美的教育其实学校里一直有在教,我小时候就有开设了音体美课。可是,直到如今,孩子真正从学校课堂里就能对艺术鉴赏和创造有所领悟的一定是少之又少,社会上学艺术的孩子,哪个不是家长用重金打造出来的?
我有个同事兼职搞音乐,只要周边城市有音乐会都会想方设法去观看,业余的她看书、品茶,生活被她过成了诗,与我们这些不懂艺术的人一比,生活品质就有了高下之分,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一首钢琴曲在那里播放,我们只知道好听,却不会欣赏,人生的品质就此被打了折。
其实,马云的这个观点跟朱永新教授认为孩子的学习不自由是有相关性的,学生的学习内容画地为牢,囿于教材上可怜的一点点内容,音体美之类,真正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在学校设定的课堂里根本吃不饱,而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跟着练习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却毫无意义。
马云对不同阶段学生教育的侧重点也有自己的见解。
不同阶段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当下的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
小学的孩子主要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初中的孩子是学习大量的知识,高中的孩子自然就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不是像现在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好像挺有远大理想的,等到上到高中被知识填的太满反而产生了迷茫。
我今年任教一年级数学,一年级的数学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初步的知识,孩子们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学习上的负担。但是,我们的同事对于教学仍然充满了焦虑,对学生的要求一再加高,每天布置的数学作业1234,尤其是我们烦不胜烦的珠心算,更是令所有任课老师和家长都非常烦恼,然而却怎么都甩不掉这个大麻烦,据领导们的反馈,他们特别享受学生在珠心算课堂上集体拨珠时所发出的“沙沙”声和孩子们专注拨珠的样子——这是我们老师家长付出了多少时间才练出来这样的效果啊?
前天练习卷上有个判断题:至少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正方形。同事认为这题应该判错,因为没有说是同样长的小棒。这不是瞎折腾孩子嘛。
网上看到一道题,佩奇前面有9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个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孩子们清一色的写着9+3+1=13,也是清一色的被老师判错误。老师解释,因为佩奇不是人,不算。
请问,这是针对一年级孩子所应该倡导的教育吗?孩子们会读会写会算,难道还不够吗?这些五花八门的题目,什么时候才能从一二年级的练习卷中清理掉?
智商相对于情商来说,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情商更重要。
马云说:由于知识的爆炸,年轻人一定比年纪大的人懂得多,但是年纪大的人,社会阅历丰富,上帝设计(如果有上帝的话)这个人的程序比较有意思,人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2000年来,人类的知识翻了那么多,知识的爆炸尤其是最近200年,知识一直处于爆炸状态,但是人的智力2000年来并没有进步多少,孔子还是比我们聪明,老子还是比我们聪明,释迦摩尼讲的这些佛经理论你就觉得怎么两千多年前的哥们就那么聪明呢?我们今天怎么还比不过呢?因为人到了100岁是肯定会死的。
上帝这个程序设计很好,你有体力的时候,他不让你有足够的智商(智力),等你有足够的智商(智力)的时候,你体力又不行了。
作为小学老师,要欣赏你的学生,欣赏你的产品,点燃别人发现别人。小学老师要教育孩子从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知识中吸取营养。
小学里该玩的时候玩,初中的时候大量记忆,高中的时候要有想法。高中的时候一定要让年轻人找到方向性的东西。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锁定自己的未来,而到了大学阶段对自己的未来却是一片迷茫,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未来。
我想到有个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医生保罗,因为出身于医生家庭,从小对医生这个职业完全不感兴趣,他从小就因为广泛的阅读而一直试图探索出来人生的真谛,探求“人为什么而活”这个哲学问题,于是,在大学阶段,他醉心于文学和哲学的研究,想要更加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未来的方向理所当然的是作家和哲学家之类。
然而,因为越来越明白生命的意义不时单独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联结,那些在文字里领略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然后保罗就去亲自经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跑到一个营地的厨房大销售,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感受到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因为最直观地体会生死的地方是医院,而人生的意义是用大脑来思考的,与大脑最重要的联结是神经,于是,保罗转而学医,并且专攻神经外科,最终成为世界顶尖级的神经外科医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在他患癌等待生命的最后时刻时,他用自己的感受给世人奉献出了一本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
从保罗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明确并达成自己最终的理想的。
如果一个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反而人生迷茫,那是有悖于逻辑的人生,在逐渐消磨掉意志和理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生走向虚无,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即使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现代教育路在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