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北京折叠》,觉得还是《人物》给郝景芳写的记录精彩些,记录我倒带了几个段落重看。这篇看完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优秀的新概念获奖作品,如同当年看的很多篇一样。
《北京折叠》写的是北京48小时的时间按照比例通过折叠的方式分配给三个空间的人,写北京阶级分裂严重。但估计由于篇幅限制,难以展开来讲。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会觉得中短篇的文笔总没有长篇来得那么酷炫的原因。不过翻译成英语就没问题了,这点不得不服刘宇昆。
关于题目,很多人对于北京有强烈的玻璃心。不过我个人觉得北京完全可以用任何一个名字代替,稍微想想就知道,阶级的分化是随着发展发生的,越发达越明显。随便举任何一个大城市,东方西方都好,绝对公平?呵呵~所以说什么存在政治色彩,就跟探讨解决公平的大方案一样,终会归结于无聊。
再说科幻,个人觉得更像纪实。带上科幻外衣写阶级公平这个主题,没那么苦情,更富浪漫色彩。同时科幻这一层面很好理解,如果不考虑制作这个模型的话,就简单想象成一个三维的可旋转可折叠的球体好了。
回到关于不平等的探讨,用非数据这么赤裸形象直接的提出来,还是有新意的。就是极限角度来说,第三空间的这代人会不会有一天没有被剥削的存在价值?
举简单的例子,垃圾处理智能化时,环卫工人需求量会不会减少?拒绝奢靡浪费铺张,金桔和鲜花种植者算不算受害者?真正达到自动化的时代,累积的大批失业者问题怎么解决?
《北京折叠》在平静的叙述中,解释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不可兼顾。这就注定一些人只有生存而没有发展,他们得不到更多的资源,需要牺牲。那牺牲谁?这由出生决定。
突然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我努力了十年终于得到了和你坐在对面喝咖啡的机会》。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幸事: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成为第一空间的人。书本也讲了两个这样的人物。主角老刀去过这两个空间,他洞悉规则,却没有一点反抗,只是迷茫和伤痛。当然有意思的是,你可以说他麻木,也可以说他知足。另外一个是老葛,就是所谓奋斗的好青年代表,他是挣扎层成功的代表人物。不过幸好回趟老家还要提交申请,不像现在的可以免签。
作者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好了,准备上班了吧?嗯,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