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过分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对他人的看法过度关注。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非常敏感,总感觉周围的人时时事事都针对自己,把自己活在臆想中的他人的显微镜下。
心理学上曾有这样一个实验。
一百多名大学生在教室等待老师上课。两名学生被安排穿着特别鲜艳显眼的外套,从教室前门进去,走到最后一排坐下,再从后门悄悄出去。
这两名学生自认为至少70%以上的人留意到自己,而对教室内的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5%的人注意到他们。有的人看到他们,但很快就忘记了,转而继续自己的事情。
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引人注目,出众或是出糗,根本不会有人念念不忘。
所以,放过自己吧,不要用那些想象中的评价折磨自己。
也有的人,对于“名誉”,一味地固执,愚昧地坚持,最终遗恨千古。
毛主席曾写下“宜将剩余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否定了楚霸王项羽的沽名钓誉。鸿门宴上他罔顾众人杀刘邦的谏言,拉不下面子,放走刘邦,以致放虎归山;攻占咸阳后,他想要炫耀自己,急于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样的项羽,把本是一手的好牌,到底打了个稀巴烂。
毛主席也曾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这样评价“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引发主席这番评价的,正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
话说,当时楚军远道而来,宋军早已在泓水岸边摆好阵势,占据战局的绝对主动权和有利战机。
当楚军开始渡河,相国子鱼便对宋襄公说,趁他们过河赶紧出击!宋襄公却一脸鄙夷,嫌弃子鱼的不讲武德。
待楚军过了河,人马准备列阵时,子鱼又说,趁他们还没站稳,赶紧进攻!宋襄公阻止道,急什么,人家阵都没摆好,这是不讲道义。
终于等到楚军列好阵,宋襄公这才挥动令旗,将士们擂鼓出击。然而宋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很快便溃不成军,宋襄公本人也受了伤,保护他的亲兵更是全部阵亡。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通“擒”)二毛。’”
什么意思呢?受了伤的人不要再去伤害他,头发花白的人叫“二毛”,不擒二毛,就是年长的人不要去抓。
面对宋襄公的如此“仁义”,将士们又如何奋勇杀敌呢?宋襄公所谓的仁义武德,只是徒然掣肘己方,尚未开战,胜负已定,白白葬送了将士们的性命。
很多时候,所谓的“名誉”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成功的加持,而是失败的序章。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如何面对外界评论的内容——你说我好,这事儿对我没什么影响,跟没听到是一样的。你说我不好,对我影响也不大,我照样努力往前走。无论你如何评价我,都不会对我太多左右到我,我就是一直去走我的路。
这是一个具有钝感力的人的特征。不困于外,不乱于心。
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太在意外界评价,就是活在别人的嘴里;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两种都不好,走了两个极端。
人生需要平衡,如同大自然亦有平衡,学会拿捏住那个点,“中不偏,庸不易”。
不必把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看得过重,别在他人的评价中迷失自己。遵从内心道德规范,做自己,而不必费力讨好所有人,赢得所有人的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