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两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光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最是莫大的幸福吗?”
季羡林老先生在静谧的独处空间中,感悟生命,探索自我,没有任何负担,也没有任何情绪,从容地收获了“静”的体验。
在静的生命中,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就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无意去抵制尘世的烦躁与贫乏,就能安享内心的淡定与丰盛。
物质日益丰富,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成百倍递增,生活被高度娱乐化,每天除了上班吃饭,就是刷抖音、看电视、刷微博,“生活需要刺激”成为了年轻人的口头禅。似乎只有动起来,才能证明自我真实地存在。
如果让每时每刻都处在大脑飞速运转中的人们,突然间慢下来呢?强烈的不适应感,无所适从,对浪费时间的思维焦虑……因为大脑一直处于动态的惯性中,杂乱快速的思绪持续更迭,无从享受静下来,有什么样的生命美感。
过于在意身外的事物,注意力快速转移,所有的焦点都一带而过,短暂的快乐,长久的迷茫。情绪裹挟下的思考,只会停留在表面,我们放弃了对生命的深入思考,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长久的凑合……然后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而那些习惯静坐的人们,安静的姿态却是如此之美,这是来自命运坎坷后的超然与豁达,是来自纯净无染的内心。平和恬淡、宠辱不惊、任风云起落,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一个飞速运转的大脑,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无论是极细的风,还是极小的雨,都会引起枝叶的宕动,不论这棵树是生长于庭院,还是矗立于荒野。风动?叶动?都只是心动罢了。
“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的最顶峰,它让我们回归于本心,不再庸庸碌碌地人浮于事,而是寻找到生命的本质。
想达到“静”,就需要用内省与观照,给浮躁的心注入一股清静的泉水。
“静”是一种内心自然的沉淀,随着岁月的磨洗,内心逐渐返璞归真,生命逐渐摆脱浮躁而趋于安静。
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看似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的喜悦,对“静”追求,开始享受“静”带来的生命体验,正是我们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意味。
它不是毫无变化懒惰消极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它如同那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从容不迫。
“静”也不是无聊发呆,它常常伴随着灵感之美,智慧之光,在对内心专注地觉察中,藏有偶然灵感迸发的小惊喜。也让我们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更懂得看破与放下的人生意义。
“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在浮躁、利益、贪婪、激进的社会节奏中,只有1%的人,能获得“静”的力量,并在它的帮助下 ,最终完成生命意义的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