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课堂如何变化发展,教师本身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某些时候甚至比阅读的文本更加重要;好的课堂教学是从“有意思”走向“有意义”的过程,是于平凡处见不凡的思维深度参与、自然生成的过程,教师永远是“挪移”“大乾坤”的灵魂所在——激活学生之灵犀,催生学生之灵慧,营构课堂之灵气,生成课堂之灵韵!
教学风格及实效——守得住繁华,不流于浮华,去得掉铅华;落得到实处,留得下余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训”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因此,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濡染,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
怎样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觉得语文教师除却教考试的那点东西之外,多多少少要具备点“熏”学生的本领。
语文老师不要做得太像语文老师,要具备点东南西北的熏陶本领,懂得内外衔接,知识与人格并重,语用与精神齐飞,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走向语文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