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作为线下实体店,店租不断上涨、覆盖范围恒定始终是横在其面前的一道坎。
其实,传统便利店并不是第一次接受互联网的改造,第一次互联网创业者和资本试图颠覆便利店这一传统行业需要追溯到两、三年前的O2O。各方尝试着用线上平台连接两端切入供应链上下游,进而改造便利店,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而如今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流量开始重回人们视野。随着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互联网又重新瞄准了传统便利店,而这一次却是从线下做起。
其中备受关注的便利店品牌便是“便利蜂”。“便利蜂”在前去哪儿网CEO庄辰超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数3亿美元的A轮融资。而这家便利店品牌的创始人王紫原来是邻家便利店的创始人,而在此之前曾经在7-Eleven工作过。庄辰超携巨额资本杀入便利店市场,使得这个领域一下子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许多人以“便利蜂”为代表的模式称为便利店的新零售。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下“便利蜂”。
选址:便利蜂目前共经营5家店面,全部分布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周边,属于城市CBD范畴,租金较贵。
选品:便利蜂的商品主要分为两类:自取式货架陈列商品和需要人力帮助获取的热食。前者相较一般便利店商品主要有三类特点:SKU中包括许多高品质(进口)食品、部分商品单价较高和便利蜂自营食品(面包、便当等);后者类似7-11等,推出点心和关东煮等热食。
定位:便利蜂的目标客户瞄准的是消费能力较强的高收入群体。便利蜂除了提供大众品牌的商品外,在核心陈列区域摆放的更多的是品牌溢价较高的进口休闲食品,比如进口果干、哈根达斯冰淇淋和吃货说、乐纯等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创业品牌。
购物体验:便利蜂目前存在4种购物模式:到店选购交由店员结算、到店选购自助扫码支付、线上选购限时自提 、线上选购送货上门。
那么便利蜂比起传统便利店到底“新”在何处?
互联网的本质是提升效率,而一切的推手是技术的发展。便利蜂的新技术应用的效果主要是在提高单店GMV,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
1.基于手机App的自助购物和结算
从便利蜂的四种购物模式可以看出,比较吸引眼球的便是到店选购自助扫码支付的方式。消费者通过即时扫描商品条形码节省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了结算效率,最终实现以移动端为核心的无人工全自助式购物。
事实上,这也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趋势。从去年开始,一批新兴自动售卖设备出现在地铁和商场里。自动橙汁机、自动零食机、自动面膜机,还有售卖服务的终端——迷你KTV、迷你健身房。
2.降低物理陈设需要,扩大无形货架
便利蜂提供的线上选购、线下自提、送货上门场景中,商家可有效减少店面前台的商品存量,将存货从前台移至后面,从而变相提高了物理货架面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便利蜂在核心陈列区域摆放的更多的是品牌溢价较高的进口休闲食品。
事实上,便利蜂的新技术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便利蜂目前自助购物限制9件商品以内,超过限制你仍需要到收银台排队让店员核对商品和付款信息。而这一点常常被新媒体拿来与Amazon Go对标,与Amazon Go即买即走的无人收银模式相比,便利蜂的线下自助购物确实还有一段差距。
相较于人脸识别、摄像头追踪等黑科技,便利蜂目前所应用的新技术手段更多是比较轻量级的,期待便利蜂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继续通过技术革新从提高单店GMV进一步优化购物体验、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便利店将会是这样的:
1.极致的用户体验:在进门之前就完成和用户的连接,进店后清楚地知道他是谁,由此提高转化率和购物频次,真正发挥会员体系的作用。
2.仓库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打通,实现自动采购、自动补货等功能。
3.多种场景和服务融合,流量大、离消费者足够近且高频的特性决定其可以拓展更多的场景和服务,比如7-11日本可以提供上千种细分服务,如ATM、洗衣、票务。未来,便利店肯定是线上线下的双向导流,扩展到更多的增值服务上,从而提高范围经济性,继而提高单店GMV和盈利能力。
正如便利蜂在公司愿景中所说的,“便利蜂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改良现有的零售模式。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