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已然过去2年了,此时工作的人仍然时不时回想起在彼时上课的场景,奇怪的是,那些在外校蹭课的日子,反而比在本校的回忆更多。
误入新闻学,不是我本意。也许原本我有机会在新闻上有所作为,可当我摆脱心理上的束缚没多久,陷入了另一个羁绊,牵绊了整个在金海的日子。
怀念那个拥有晴空万里的秋日,明晃晃的太阳,红色砖瓦的图书馆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美丽。
静谧的本校图书馆那时候的自己,意气风发,温柔而不迷茫,会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偶尔有些迷糊,有些抖机灵,除了在学习心理学这件事上,好像没什么不开心的。
许是对外校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心,终于在一个中午,独自前往蹭课的学校,与小伙伴杨一起前往他在的辅修教室。至今我都记得,明明当时是相当自卑的进入那个教室,却故作淡定,神情自若地环顾了一周,选了个第二排的空位坐下,着实把杨小伙伴吓到了:一个蹭课生还这么明目张胆。
记得当时我的思维是一片散沙,上课的时候努力学习老师的框架给自己重建思维体系,神采奕奕,遗憾的是没有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也在那次蹭课后,结识了另一位高个子伙伴董。自此开始了和两位男性伙伴结伴去上课的历程。杨伙伴也因此拉了个群,名为:杉达山三壮士。
记得当时老师看着我拍这两人。。不过,这种偷懒的场景必然不能放过。。上课时间是在周五晚上和周六白天,有次杨在群里问:你们都没回去吗,周六那么早来学校?董回:在地铁里玩扶梯,上上下下,转了一个晚上。(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周五晚上下课时间好像在八点,回去路上至少一个半小时),杨还一直以为董说的是真的,当时的他对这两个结识的伙伴还是挺上心的。【写到这里,对很多事情都释然了,不肯去细想的事情,迷迷糊糊地去对待,是潜意识担心理解的东西与事实本身不一致吧】
最勇敢的一次是在职业心理学的课堂上,让同学们准备一些对应性格特征的人物事例,眼看着一个个同学列举了负能量比较多的人物,我终于憋不住了,举手要把尼克胡哲的事例说出来,好久没发言了,参考着手机里的百度信息,断断续续说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自我满意度很足,回去路上内心还在激动不已。似乎做了一件符合自己个性的事情,符合自己理念的事情。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能让我记住这么久。
那年的秋天似乎与以往不同,透露着纯净与美好。等待上课的时候,三个人在这个陌生的校园里散步着打发时间,梧桐落叶铺满石板小道,余晖中的落阳洒在丽娃河畔,金光闪闪。
非常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当时的我只觉得美好,当是一段新奇的友谊般珍惜。
杨多数时候上完课就直接回家,董和我会赶回学校。董像个哥哥一样,担负起周五保护我回学校的任务。(各人有各自的烦恼,如果不是哪时候董在做心理咨询,也许就不会报心理学的辅修,杨如果不是执着于心理学,就不会尽一切办法来到这里,而我只是纯粹觉得这是个有趣的学科,医者仁心。)
从11月7日开始的每周蹭课,到12月底,将近的2个月时间,明明很短,却觉得那是所有蹭课时光里最开心的了。
如果人与人的距离能一直保持在一个范围里,那这份纯粹的友谊恐怕能一直下去吧。后来三人的小团队里加入了两个东华的同伴,形成一个小小的安全范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拍你。而我,始终在这里蹭课,不曾离开,教室里的其他同学估计都以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吧。
哈哈哈哈,就是这么脸皮厚,白嫖。
有人当时劝我,去报下一届的辅修吧,执拗的我偏偏不愿意对一个学士学位证书感兴趣,想的只是学些知识,扩展视野。(不过,换做现在的我,恐怕是觉得当时的决定有待考量了。。)
只想写些美好的事情了,这里美丽的记忆是2015年的下半年了,而之后因为人际距离的模糊性,增添了许多痛苦。
当时第一次在图书馆里看社会心理学睡着,翘了一节课。。(无关主题)为了凸显我心爱的小蓝杯,到哪里都带着。一直到2017年下半学期,辅修结束后,各人回归各自的生活,浅浅的友谊,淡淡的结束。董与我很少有联系,杨和我还有些其他的故事,暂且不提了。
这些回忆曾被我镀上了一层伤心的滤镜,如今竟又重新看到了它的美好,不由感慨,时间真的可以治愈一切。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实是因为听到了 李玉刚唱的《刚好遇见你》想起了辅修课的一位老师,想写那位老师来着,结果写完了还么提及,那么,我下篇再写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