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冰山模型
目前自己的职位,以及自己的未来打算
答:自己从事新媒体岗位,从事过广告数字营销相关的知识,现在在学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想做互联网中产品或品牌方面的岗位。
结合冰山模型,自己的特质是什么?
答:自己的特质是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做更高质量的工作。但是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学的比较慢。但是我坚持这个骨头要自己啃。
所以总结一下,在价值观层面还是坚持努力能成功,性格特质方面还算进取型的,动机是为了阶层攀升吧(不说赚钱多,就是要成为社会上能更有效面对风险的人),在能力方面,自认为学习效率还是不够,但是创新和融合能力还不错,也善于变通,能把握机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文字表达、摄影、沟通还算可以,但比周边竞争者弱,办公软件、信息检索算是比身边人稍好,编程等新技术比周边竞争者弱。所以这么一分析,觉得自己还可以进步吧!

【day2】着重培养冰山下部的要素
提升能力,提高快速学习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在过去一年,我主要是提升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技能,提升了阅读层次,但很显然在思维方面还欠缺“悟道”的能力。举个例子,别人看一遍学术论文就理解了结构,可以流畅地做文献笔记,但我并不能很快懂。笔记做的也欠缺。写作也是这样,写给别人看的和写给自己看的文章理应差异很大,但我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区分。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关键点——解决问题。
做一件具体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如果要写文章给别人看,关键就要提现给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那么自己看的就随意,天马行空就行。和别人沟通交流也是这样,理解别人的想法是什么,比做什么更适合交流。
【day3】发觉自己的隐藏天赋
分析自己的天赋——
对照问自己的问题清单,发现自己的天赋事件,总结自己的天赋;
答:
1. 在讲故事方面,人文历史、自己的一些独特经历(对很多人来说很独特的经历);
2.能够记得一些关键节点;
3.总是有意无意地了解到超越身边同学学习的范围;
4. 一直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用针对他人的问题清单,收集大约5个朋友/同事的反馈,看他们跟自己的认识是否相同,然后据此调整
答:
如果可以,把找到的天赋,跟以下清单进行对照,看你的潜藏能力是否在下列范围: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才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情商、决策能力、服务意识、谈判能力和认知的灵活
答:除了人才管理能力、情商,其他的都还可以。
另外,今天主要是学习sign模式,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本能instinct,成长growth,需要needs,一方面的特质符合sign,就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具有天赋。
意思体现在:
自己有信心,就能做好事情
有做好作对想办法的欲望,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在做某些事的时候明显比别人快一些
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day4】
结构化思维的特征:主题鲜明、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这个特征可以用来理解任何复杂知识,以及确定20%的核心所在。因为核心总是鲜明且有逻辑的关键部分。
遇到一个问题时,不要想当然地马上进行,而要先想想方法论模型是什么?遇到一个知识出来后,也想想是如何运用。
比如,开车这项技能,20%的核心是对车身的想象,包括了对方向盘与车、油门速度与路面的的想象感知,所以需要大胆地感知想象,并辅以一定的信心就可以做好的。学开车的方法论模型是,首先解决想象问题,多练习外小还需要对照参考,来辅助想象;其次清晰学习的步骤;再次进行挑战升级。
【day5】如何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1.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非常痴迷且狂热的喜欢
2. 用理性的方式,去做很点滴很小的任务
3. 创造情境,你会发现完成就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4. 融入环境,和周围人,和一个自律的环境一起
总之,意志力很有限,不要盲目消耗
其次,需要一个踢自己的人。

【day6】不做公司的定制化人才
进公司之前,就想好出路
1.如果出了公司之后,自己可以做什么?
2.在工作时,就注意积累经验
提升能力,让自己成为横向可迁移的人才
1.如果是职场新人,要成为资深员工或者主管,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多任务高效工作的能力、清晰表达的能力、基础的入际拓展能力;
2.如果到了要带一个小团队、或者在公司内部管理一些项目的阶段,则需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辅导和激励下属让团队提升效率的能力、在公开场合演讲表达能力、处理复杂人际神突的沟通能力;
3.而如果是成为管理者,开始带整个部门的时候,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在思维方面,掌握战略思维以及理性的经济学思维:在效率方面,需要掌握一些运营和财务的知识,更好地配置资源:同时,需要掌握营销思维,贯穿在工作全流程中;最后,在人际方面,需要全面的领导力。
提升任职的高度,让自己成为可以纵向扩展的人才
你需要去思考:
1.这个行业和公司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
2.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
3.你所在的部门和岗位,对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作为热点课,这些内容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应足够。总之,有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只是,而是视野!在每个阶段都不甘平庸,都想要活出不一样的自己,那么就需要如此。时刻围绕热爱开展一切行动、习惯以问题为导向、习惯多维度高层级来思考、习惯面向未来去规划。
【day6+】行为分析模型
认知偏差
1. 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
为现在的损失而生气难过,而想不到由此联系的更大的损失
2.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利用性法则
只想到头脑中最清楚的认知,而忽略其他的认知
3. 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误
以为前面这个结果出现过了,这次应该不会再出现
4.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前面的一个数字或者单词,一定会影响接下来的事情,尽管前面的数字或者单词和后面没有半毛钱关系
5. Buyer's Stockholm Syndrome 消费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也称 “人质情结” 或 “人质综合症”,吃亏上当的人居然站在加害者角度来解释问题
6.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差
对自己的决定和判断有所偏心,不接受反驳
7. Overconfidence 过分自信
认为别人的不足和失败都是有原因,而我就会避免这些,我会成功的
知能愿模型
使用场景:
在行为分析模型,也就是圈外商学院的“知能愿”模型里:
1. “知”指角色认知,对应解释系统。说的是对方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身的角色定位、相关资源和工作重点等等。
2. “愿”指行为意愿,也就是动力系统,是对方了解要做什么之后,是否有意愿去做。
3. “能”指行为能力,也就是能力系统,也就是对方具备了意愿,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知能愿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几乎任何和他人行为相关的场景。比如解决升职加薪、跨部门资源协调、产品销售、家庭管理等各种与人打交道的疑难杂症。

闭环:
六天的课程结束了,实质上对我来讲没有什么硬核知识,但是却提醒了我,人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思考现在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