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顶着“好孩子”光环长大的,在家里,听话、乖巧。感觉别人对我的夸奖远比我的的需求更重要。
我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哥哥,经常被老师叫家长,被同学家长找来告状。所以,父母对哥哥的批评时常发生。当我看到哥哥被批评时,我就会不自觉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想尽一切办法揣摩父母的心思,不踩哥哥踩过的坑。
由于从小就在揣摩长辈心理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学校也会无意识的去讨好老师,虽然学习不是很好,但是丝毫不影响老师对我的喜欢。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感觉挺好。
结婚后,我们和婆婆一起生活,我还会用我的惯性思维去和身边的长辈沟通、交流。在我的认知里:婆婆是长辈,我们应当尊重她,听她的话,并且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开心、快乐。因为,我感觉这样做才是一个做儿媳妇儿应该做的。否则,我就是一个坏媳妇儿。有样一个认知在脑海中束缚着自己,就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先生结婚时间长了,对方就好像和自己是一个整体了,也无意识的忽略对方的感受,以至于先生和婆婆发生冲突时,他总说他是给他妈妈娶了个媳妇。我还嫌先生不懂事,婆媳之间没有矛盾,不应该是你的福气嘛!怎么你还抱怨上了!我的付出你是完全不领情啊!当有了孩子后,孩子也好像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更会忽略他们的感受。无数次感觉到婆婆过分干预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婆婆是长辈,我们得尊重她。这种冲突的心理已经持续了很久,但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去打破。
直到这次生病,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对一些以前已经知道的道理,有了新的感受:很多事情的解决,不止有一个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并且利弊各不相同,使用哪个都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像生病可以用很多种治疗方法,最终的目的好了就行。我之前对婆婆的尊重,是我个人认为我应该那样去做,我不那样做我感觉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媳妇,我婆婆对我是否满意这取决于她,别人对我的做法是否满意,这是取决于别人的认知观点。所以,这个是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的。
和孩子的教育比起来,这即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就拿养猫这件事来说吧!婆婆极力反对,但是先生和俩孩子都特别想养。大家都没有错,只是兴趣爱好不同而已,以前我是完全尊重婆婆的意愿,心想毕竟在一起生活,养了猫会惹得婆婆不高兴,孩子们玩点别的就行了,没有必要非得养猫,我就驳回了孩子的请求。
婆婆是个要求很高的人,孩子们的很多行为她老人家都是不满意的,所以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控制、要求孩子。孩子的情绪也是需要释放的,我作为他们的妈妈,我得尽可能的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尊重权威,而忽略孩子的童年愿望。
经过多次商讨之后,婆婆还是不同意,所以我和孩子们就准备悄悄地来个先斩后奏,直接把猫抱回家。能看出来婆婆很生气,但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去讨好她。她接纳也好,不接纳也罢,我要陪着孩子们快乐的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们商量好照顾猫咪的责任分工,尽可能的不影响奶奶,不给奶奶添麻烦。这不是不尊重奶奶,而是我们有不同的爱好,尊重自己也很重要。
打破了以往的认知,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奶奶或许感悟到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权利,自己不能管别人太多,尊重每一个个体;孩子们通过养猫,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缓解了心理压力等等。
把知道的慢慢落地做到,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就好比知道有一个地方的风景很美,但就是没亲身体验过,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美妙;菜单上的一道美食,看起来很美味,别人也说很美味,不去尝试,是无法感受到它有多么的美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