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为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禹禅让,真如儒家传言那般将德行放在首位!
尧舜禹禅让乃为一段佳话,古代真的是注重德行还是这只不过是一段假话,或者说是人为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在讲解这一段 历史之前,我们先来说明几本历史书籍,《史记》,作为中国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在中国历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史记在编写的时候,借鉴书籍都是秦以后的书籍,因为秦焚书所以秦之前的书籍大多数都已经遗失了。唯一仅存的便是从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书纪年》,春秋战国时,晋国分裂为魏国和韩国,因此,竹书纪年作为晋国史书,其真实性是有较高可信度的,韩非子作为韩国公子,也可以看到之前的晋国的内部史书,因此韩非子的著书,也有一定可信度。不过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秦之前的史书分为内史和外史,内史便是只记录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会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意识改变,而作为外史,就不一样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离真相不远了 ,我们听到的古代尧舜禹禅让,大多来自于史记记载或者是道听途说而来,而在那个文字不发达,记载不完善的年代,我们现在听到的大多来自传说罢了。
《竹书纪年》 中记载:昔尧额额衰,为舜所困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说难》 韩非子著书中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有次可见,原来我们一直听到的遵德行,帝位禅让,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可能会有人问,仅仅依靠竹书纪年和韩非子著书就否定这一切,是不是会有点太过武断,还是那句话,先秦之前著书,仅剩韩非子著书和竹书纪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更加接近于我们想要的事实真相,可能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于真相,不过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毕竟年代太久远了!

二、夏桀和商纣从古至今都被视为暴君的代表,那么这两人究竟做过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解密吧?
根据史料记载,夏桀与商纣都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同时也是亡国之君。
夏桀:商汤作为夏王朝所管辖的诸侯国中的一个,作为臣子讨伐帝王是需要理由的。
《尚书》的《汤誓》中有这么一段话: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意思就是说:夏桀耗费民力,为害夏邑。这条罪状十分含糊,意思大概就是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为害夏邑。
《尚书》的《汤诰》篇,这是商汤推翻夏王朝后一段重要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这里的罪名依旧很笼统。
最后让我们来看《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从这个记录里我们看到,夏桀干的坏事就是大兴土木,自己享乐,耗费百姓之财。古代帝王中大兴土木之人并不在少数,如果单凭这点要把夏桀说成暴君,难免有些牵强。
商纣:据《史记》记载,商纣作为殷商末代帝王其并非泛泛之辈,而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
智慧方面: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行动果断
武力方面:勇敢非凡,武艺高强
正式因为如此吧,这些优点反倒成为了他的缺点,目空一切,以为自己很厉害,典型自恋狂,商纣以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实力的诸侯入京,掌握在自己手中。纣王的理念就是要让别人屈服,靠的就是拳头,炮烙就是他发明的一种酷刑,后世虽有很多酷刑,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商纣开启了酷刑的先河,当纣王有天下尽在我手的感觉,尤其是妲己入宫之后,纣王便开始大兴土木为其建造宫殿园林,还以其划时代的艺术情操发明了酒池肉林,可以说商纣比之夏桀确实更加崇尚武力,也更加残暴。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岐周姬发在讨伐商纣时也会做公开演讲即《泰誓》,其一共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列举商纣的种种罪行,无非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发明炮烙之刑,沉醉于酒池肉林等,其二说明自己造反的理由,其三鼓励全体将士奋勇杀敌。
陈登原先生写过一篇《桀纣事迹类比》,曾指出各种资料,夏桀与商纣事迹有三十四件是雷同的,这就说明了多是后人把各种各样的罪行加诸到两人身上的,许多传闻是不实的,就跟尧舜禹也没有跟传言那样,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妄加评判而已。

三、周朝三监之乱是为维护年幼天子威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亦或是一场政治运动?
在介绍这件事件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其中的相关的人员
叔鲜:武王之弟,周公旦兄长,封于管
叔度:武王之弟,周公旦弟弟,封于蔡
叔处:武王之弟,周公旦弟弟,封于霍
周公旦:武王之弟,武王继位之后一直将其视为左右手,朝中许多政事都交由他处理,即使封国之后也没有让他前往封国,而是留在自己身边,偏好之心,一目了然。
何为三监,即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管殷商旧部,以防叛变。
所谓三监之乱即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以下犯上,谋反作乱!同为骨肉兄弟,为何这三人会谋反作乱以下犯上,同室操戈呢?其中原因令人深思。武王去世后,由其嫡子史称周成王继位,而周公旦以成王年纪尚轻,未能亲政周公旦自己为摄政王,名为摄政实为周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正是此举令周公旦的诸兄弟勃然大怒, 众兄弟中以管叔鲜最为不满,因为若以殷商传统,兄死弟承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人是管叔鲜,而周公旦选择了世子继承制,而自己当起了摄政王,这无意于直接断了管叔鲜的念想,由此可见三监之乱,实为周公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政治事件。那又为什么会被冠以叛乱罪名呢?原来管叔鲜等人企图以拒绝承认不合法的周公旦政府来对周公旦施压,不过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脱下水,因此,作为政治智慧远超管叔鲜的周公旦,充分利用了这一问题,大肆宣传,管叔鲜等人欲利用武庚等人企图复辟殷商。虽然武庚也在叛乱之列,实为从犯,被“三监”胁迫而已,但是到了周公旦这里,他变成为了主谋,这使得三监复辟殷商名正言顺,也为周公旦征讨三监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与借口。最终三监成为了周公旦摄政的牺牲品,不过结局也并未如三监所预料的那样,即使周公旦有想取而代之的心思,也并没有那样去做,因此周王朝的权利最终还是提到了回到了,武王一脉手里,只不过还需等待一段时间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