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先把这款APP推荐给来我的小朋友的母亲的,她是一位40多岁的阿姨,经营小餐馆特别忙碌,有小生意人的智慧,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但是自己却是缺少时间,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在我推荐给她的当晚,她即刻就下载了这款APP,用APP给孩子做了测试,但这两天没有继续使用。因为她表示这两天实在太忙啦,同时有些内容看不明白。
我想原因可能在于:
[if !supportLists]1. [endif]工作确实忙碌,可用的时间精力太少啦。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款APP还是有门槛,阿姨使用起来感觉到困难: 感觉页面复杂不知何处入手;看不明白很多课程的名字与介绍;有些文章内容打开后也不能理解好,于是产生啦排斥的心理。
[if !supportLists]3. [endif]最后就是对于刚刚打开APP后的收费提示,家长们在心理上还是有一点警惕的,尤其是看到购买会员送万元礼包这样的字样。(感觉应该因为类似的收费提示被滥用了)
然后我让我的女友也注册了账号:
她申请了三遍验证码才注册成功�,有一点吐槽。但我在猜想是不是APP故意的,用以控制APP传播速度�,因为感觉刚刚上线阶段扩张太快是不是也不好呢。
对刚开始弹出的收费的弹窗也有一点下意识的抵触。
由于我对这款APP是特别喜欢,感受特别好。所以听到这些反馈的时候还是挺诧异的。
总的感觉是,文化层次稍低,没有看书习惯家长;有可能会因为APP页面复杂和运用有难度而产生一些排斥。
同时也猜想,现阶段处于推广阶段,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否就是:做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让大家更容易地接受这款APP,学会应用呢。
于是我在继续使用这款APP的时候,同时也在思考,像阿姨这样的家长,如何使用才能更轻松的使用,更高效率的接收知识呢?在APP往后的迭代中,怎样才能变得让更多的人更容易获益呢?
因为读老喻老师的文章,我看到了老喻老师赋予这个APP的使命: 让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最容易的方式,获得最先进的教育知识。而像阿姨这样情况的家长还是占很大比例的:他们工作特别忙碌,时间精力少,而学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有一定难度的。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主观体验和想法:
首次打开APP是对于孩子的测试和规划选择,感觉好特别赞的设计。这样,家长的使用时就有了方向。
名师课、直播课与读书会。都让我感觉很亲切,不习惯的是没有像得到一样的划线和记笔记的功能、和不小心返回后再点开文章不能回到之前阅读到的地方。
但是在阅读知识库的内容的过程中,我却感觉到了很强烈的落差感:
我阅读的第一篇知识库的文章是盖老师的英语启蒙,感觉文章好到震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仔细搜索了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书籍和课程(同时使用了知乎、百度与京东;同时猜想:这款APP会不会和其他的APP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呢),感觉这样好文章的内容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如果能附带一些链接来更详细的介绍就更好啦。
但接下来我阅读的几篇文章就让我有点失望,比如一些学霸的听课方法,考试技巧,学习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与盖老师的文章一起列在一起,它们不能达到那样好的指导效果:
这部分有很多的内容,是学校老师在课堂上都会讲烂的,内容里经常会出现“一定”“必须”这样的字眼;又由于其语言模糊无序(没有形成精确的结构化的模型),每人对其的理解都有差异,对尺度的把握也不一样;遇上不能灵活运用的老师与家长,就常常会被教条式的应用,甚至陷入误区。
比如有些文章有时就会讲一定要怎样怎样才行;但事实上真不是必须如此的,现实中我自己见到的反例就有很多。
而本质上应该是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挖掘到底层逻辑。而有效的内容应该是能让人清晰的感受到底层逻辑的内容,这样即使现实的情况有差异,人们也知道该如何去运用文中的知识。
而我理想中的知识库是这样的:
知识库里要有可以形成正交的两类内容,比如;
一类是像盖老师的英语启蒙课这样的内容,文中的系统的学习过程是很多普通人都无法完全实现的,但是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文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的底层逻辑。
另一类是这些运用这些基础逻辑,让学习发生很大改变的“逆袭”案例。比如盖老师在文中讲到了大量泛读的重要性,我自己就通过这个方法获益过:我们中学的时候,学英语的时间大多都花费在了做试题上,但其实这样很难有改变。后来听说了大量泛读的学习方法,我就把所有的英语试题和课本放在了一边,用分级读物读了20多本英文小说。这个方法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真的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高考英语考试大多数的分数都是在阅读题上。很多时候从好的学习方法只是拿出一条来灵活使用,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圈子的模块让我想到了知乎,也是挺亲切的感觉;另外我不能关注其他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还不是真正的会员;如果可以互相关注,这个模块能看到的信息是否会像得到的知识城邦那样呢?总感觉知识城邦的排版更舒服一些,不知道是不是个人被驯化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