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56821/e62842ebbbba8e6b.png)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种人,脾气很好,非常友善,但是你就是喜欢不起TA来!
这种人,自己活得很别扭,TA帮助身边人,是想得到认可,获得感谢,让大家都喜欢TA。
遇到两个人“打架”,TA一定竭力劝阻,却又谁也不帮,最后把两边都得罪。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
阿文说她高中有一段日子,过得特别别扭。
她的两个好闺蜜,因为脾气不合闹得势如水火。
A讲B品行不好,袒胸露背,勾三搭四。
B讲A,装清纯,白莲花。如此种种。
她站在中间要两边安抚,也要听她们互相诋毁。
两人在学校的作风不好,可是,为了维护这点不太容易的闺蜜情,她不能帮任何一人说话。
两人做年纪不符的事情,她还要帮忙打掩护。
这种关系,直到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才告一段落。
为了这个事情,她纠结了很多年,一直抹不去那种尴尬。
前不久在一次同学会上,多年未见的这二位仙女,和阿文变得生疏了。
反而是相互之间推杯换盏,成了好朋友,俨然不见当年那种视彼此如粪土的情形。
虽然,不知道两位仙女是真心交友,还是表面应付。但阿文也切实的感受到,她和他们,已没有以前亲近。
做为曾经的闺蜜,你帮人守口如瓶,人却不领你的情,活活像个傻子。
你做好人,当别人的情感垃圾桶,别人用的顺手,你怎么也能当得顺心?
有一种马屁精,别人说什么,TA都会说圆滑接应,像极了房屋顶上长的草。
如果有一群马屁精,那会是什么情形呢?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指出了一位同事的不足,用词直接,一针见血,硬被一群玻璃心的碧池说成人身攻击。
最后还不忘挖出他过往的言辞,来指正他的用词不当,并“请”他做人要善良……
被一群碧池吊打,这位朋友能刚正不阿,逻辑清楚,有条有理的逐一回应。
建议,就应该言简意洁,何须多费唇舌。
试问,如果给出一堆没用的屁话,互相吹捧,相互敷衍,那“建议”还能是建议吗?
那种随波逐流的老好人,不是高情商的代名词,反而只会显得自己很LOW。
回望这一季的《奇葩说》,被质疑的原北大教授薛兆丰先生,因为言辞直接,在最初几期里,被网友骂得多惨。
可是当你一期期看下来,这个说话直接,和蔡康永相爱相杀的薛教授,却圈粉无数。
我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人会受伤》这本书里,看到有这样两个案例,
一个高二女生换上了“嗜考症”,考不到第一,就视为失败,而考高分的目的是赢得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羡慕。
小丁的好成绩还是维持这个家的最重要支柱,他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也闹过离婚,但只要小丁的成绩出现进步,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开心,起码会有一段时间不吵架。相反,如果小丁的成绩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出现倒退,爸爸妈妈的关系也会随之恶化
考试上瘾的情况,一般源于家长对孩子不正常的奖罚方法,如果考好了,孩子会得到寄到的奖励。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
这个案例讲的是“嗜考症”,而它的源头,就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和父母关系和谐,而做出的“努力”。
一个人说话或者做事,达到了别人的期望,就可以被奖励,被称赞。
反之,就是被惩罚,被攻击。
出于迎合别人,而陷入另一种病态的关系里,那就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无论你是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朋友还是其他人,你都已经失去了自己。
蒋方舟的朋友曾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
这时她才发现她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李银河说:“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是自自然然地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去生活,这是最省力且最快乐的人生选择”。
在这个时间如此宝贵、却又马屁精泛滥的时代,应该丢掉自己的玻璃心。
你可以选择接受别人的建议,也可以置之不理,却不可以用各种形式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话做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