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的教学设计末尾,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海上钢琴师为什么不肯下船?”除了联系电影末尾的台词,是否还可以联系影片当中的一些情节、场景及细节刻画,说说你的理由?
我在观看影片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就是1900之所以对陆地心怀深深的恐惧,这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也与“陆地人”给他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密切相关。
首先,他的养父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避免他轻易离船,从而招来灭顶之灾,也避免他知道自己是孤儿,从而留下不该有的心理阴影,从小就跟他说,陆地很危险,“妈妈”是一种赛马的名字。主观意愿当然是好的,却不知随着1900的长大成人,在他有机会离开游船,走上陆地,开辟人生新天地的时候,心里已经对“陆地”埋下了深深的恐惧。
爵士乐“鼻祖”的挑战,满满的戾气、仇恨,没有丝毫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温情,更是在1900身上洒下了厚厚的霜雪。
尽管这样,1900在深陷绝境的时候,还是尝试着给“陆地人”连打了两个电话,换来的却是谩骂和嘲讽。
于是,最后,哪怕是本能“爱与美”的召唤,1900在缓缓走下舷梯的时候,面对高耸的钢筋丛林,他犹豫了,心头不禁涌起了小时候“父亲”的谆谆教诲,想起了“爵士乐”的决斗,想起了两个电话的阴险。。。于是,重生的大门就此紧紧关闭,天才从此陨落。。。
于是,对于1900而言,亲生父母是凶手(为了他们自己的“美国梦”,为了他们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与自由,从他们抛下1900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1900没有国籍,没有身份,没有活路的悲剧。这是他的悲剧,是父母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他就是时代的弃儿啊!爱他的养父是他的恩人,却也是他的隐形“杀手”,因为他从小根深蒂固的认定他只能生活在船上。“爵士乐”更是他的杀手。他的无情,他的残酷,他的傲慢,都给了他太深的印记(“爵士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就是“陆地”势力的象征吗?)。最后两个“陆地人”的电话,最终把他最后的一点希冀也都一扫而空……
郑桂华老师说,语文教学当中“学生要高品质地学,成为完整的人。”我以为,胡老师的设计,通过“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主问题,既吸引了学生的观影兴趣,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高品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记叙顺序,故事情节的建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伏笔的运用,前后的呼应等等,都能纲举目张,连点成面,共同汇成语文学习的系统。
“成为完整的人”,《海上钢琴师》给人留下的思考更是意义非凡。如果不是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1900,如果不是爵士乐的混身戾气,如果不是陌生电话的满满敌意,或许,1900都能多一线重生的机会?
所以,无论世界,无论亲人,无论国家,无论陌生人,也许都需要多给人一份应有的尊严和善意。谁能说,你与我就一定不是另一个“1900”?既有卓越的超人天赋,又有高傲而又脆弱至极的一颗灵魂?!
“语文学习注定是综合性的,也是动态平衡的实践活动,是阅读与理解,是梳理与探究,也是表达与交流,深度的语文学习一定是整合的。”
网友评论